非常人:砵蘭街文化平台 最後倒數

非常人:砵蘭街文化平台 最後倒數

總會在夜深的砵蘭街找到岑蘊華,五年前他開設咖啡店「TC2 Cafe-Workshop」,至今成為重要文化平台,惟業主決定加租九成,事件曝光,藝文界及新聞界群起拉隊光顧,可他心裏有數,「唔係粵語長片,你突然有病,爭十萬就可以醫番好。」


文:蔡俊業 攝影:伍慶泉

岑蘊華和表妹雖已離開新聞界多年,但面對國民教育及特首梁振英,仍貼圖表態。

以拆賬方式租場,圖為來自北京的陳蓓蓓在閣樓唱Live。

咖啡店長期人手不足,正門貼揮春冀願「早日請夠人」。

岑蘊華喜歡用朱古力漿為客人在飲品題字,早前,他就送我「撐南周」!

地產霸權摧毀心血

自上月初面書專頁「場邊故事」一篇關於此店遭加租的報道瘋傳後,「TC2 Cafe-Workshop」晚飯時段連續數天爆滿,很多都是熟客,岑蘊華笑言:「有種『我幫襯你,你攞錢去交租喇』嘅感覺。又好似瞻仰遺容,嚟睇你死未。有人講笑話,好好啦,九成啫,唔係三倍。」岑蘊華非常理解這心態:「因為大部份人都無切膚之痛,亦無能力改變,作為旁觀者就只能夠當剝花生咁睇,或者講句笑,同情你。」
同情與說笑,不能當錢花,朋友多光顧亦不過杯水車薪,面對逆境,他只好跟業主還價、物色新舖位:「我無嬲,係氣餒,我由零開始,由最初開舖無客,我同表妹坐門口張枱扮客,到年半後開始有穩定熟客,到第三年唔使蝕,呢兩年更多人識,有埋包場,生意終於穩定到唔使太過憂慮,但你加九成租,一下就摧毀我幾年建立嘅嘢。」他開始對「地產霸權」四個大字有更深體會──在香港經營小本生意的成敗關鍵,非關創業者的個人能力,而是業主的商業決定,租戶議價能力低,又無後路。「做得好,唔足以令我生存同賺錢,業主一個決定,加你五六成租就可以捽死我。以前未做生意,見有啲食肆好旺都做唔住, 𠵱家我傾向相信,好多食肆都係因為加租而做唔到落去。」

1997年加入無綫新聞部,派駐會展附近採訪示威情況。

脫離供求定律

岑蘊華分析,現在整個地產市道根本靠訊息作為炒賣本錢,完全違反經濟學的供求定律,他遙望一街之隔的新開張皮行,「唔熟地產嘅人會諗,大家都唔租,吉咗佢,個價遲早會跌番落嚟,但我見到嘅係,皮行未開張前個舖位空置咗足足一年,我假設嗌價四五萬,一年講緊五六十萬,但業主就係夠膽死空置一年,因為最終實有人用更高價租舖,到時一鋪返晒嚟。」說穿,就是香港人根深柢固的賺到盡心態,「香港人價值觀係賺到盡先叫叻,賺到最合理回報先最醒,可能收六萬租已經係業主計算之內嘅回報,但當有人話畀業主知所有舖頭都值十萬,業主仲會開價六萬?唔係咁儍仔吖嘛?」
業主不想當儍仔,結果令地產市場的叫價和運作完全發瘋,他就親身見證過一件實例,「新蒲崗有間舖做車仔麵,業主加租加到個租客走為止,三萬你得唔得?得,咁四萬啦,你走唔走?」又如剛結業的銅鑼灣「利苑粥品專家」,負責人郭先生指雖然租金一下子由每月三十萬加到六十萬,但業主已算有良心,因為鄰舖「莎莎」租金已達九十五萬。是故,岑蘊華從不覺得「TC2 Cafe-Workshop」加租九成有甚麼值得報道:「香港有好多舖頭,死咗都無人知!」事件在「場邊故事」曝光,亦不過事有湊巧,「因為表妹啲師姐喺嗰度做,提起過呢件事,覺得太誇張,就做咗個訪問。」往後,他幾乎婉拒所有訪問,既因為新租約尚在商討階段,他不希望業主覺得他們借媒體報道施壓,其次遭加租兩三倍的大有人在,「我唔係唯一例子,如果要鬧地產霸權,我又唔覺得我呢個Case好特別,只不過我係傳媒人背景,先多人關心。」

Art is everywhere

岑蘊華1991年中大新聞系畢業,先後在商台、有線跑了四年多港聞,1997年經引薦加入無綫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同事包括區家麟,他曾當《九七透視》編輯,採訪過香港回歸及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等重要新聞事件,2004年出任《星期X檔案》首席編輯,然而事業再順利,依然躲不過樽頸問題。「當時我已經做咗記者十二年,去到一個位,覺得自己進步唔大,我諗好多人都會遇到呢個情況,過到嘅,會豁然開朗,但我就係喺呢個樽頸位想做其他嘢,咁啱喺呢段時間出現咗表妹呢個人。」
表妹叫吳婉君,是他在有線新聞的舊同事,那時雙方也在事業樽頸位,又恰巧有位原本當剪片的舊同事在柴灣經營小型飲品店,激起他們轉戰商場的念頭。「我哋去幫襯,試吓沖咖啡,覺得幾好玩,表妹就提議話不如一齊搞生意,我唔熟餐飲業,有個Partner都好緊要,心諗,應該唔係好難啩。」那時香港剛經歷沙士蹂躪,舖租狂瀉,注定是合適時機,覷準同區沒競爭,首先落戶新蒲崗,做早餐、午市及下午茶生意,小試牛刀,四年後在油麻地現址開分店,地舖連閣樓的實用面積是舊店四倍,地方闊落了,賺錢能力大增,但他倆都不擅做精緻餐飲,要經營咖啡店,就要從市場定位着手,坊間主打電影及相片主題的咖啡店太多,也太專,他倆又不懂舞蹈和音樂,「所以就定義得闊啲,主題係文化平台。」但座落砵蘭街對正夜總會,附近更有不少流鶯在街上流連,不怕怪相?「文化唔應該有界線,唔應該局限喺中環或者Art Centre,Art is everywhere,點解喺砵蘭街搞文化就一定死硬?油麻地有電影中心、油麻地戲院、果欄、老舖,全部都好Local,好有文化涵養。」經營方法是大開中門,歡迎各路英雄過來搞展覽及工作坊,「基本上搞所有展覽都唔收錢!」又曾舉辦過文化沙龍,主題包括汶川大地震的採訪分享及新聞道德,亦曾與記協合作,邀請練乙錚做主講嘉賓,「總之係我提供地方畀你,你覺得可以用就用。」

店內一隅,有香港和台灣設計師寄賣的手作皮具及小飾物。

好友區家麟的新書《我的奇幻國情教育》,也放在店裏售賣。

出售盧鎮業獲獎作《春夏之交》DVD,望更多人認識獨立電影。

文化創作應該有價

五年過來,店內的文化氣息逐漸成形,岑蘊華直言,這些年遇過的一些人與事,令他搞文化平台的意志更堅決。
話說某天,一位名為點心的少女入店,問他可否寄買她自資出版的繪本《一蚊雞》,「我問本書係包住定可以俾人揭開睇,佢話可以揭,我話:『咁無人買㗎喎,你又唔係幾米,好難賣。』但佢話:『唔緊要呀,老闆,我覺得有人睇我嘅創作,已經贏咗。』我當下好感動,因為喺香港做自資出版無乜出路,佢精神可嘉。」後來有記者在店舖見到此書,結果在其雜誌寫了一篇書本推介;另一個故事,話說某少男說好會和一位泰國藝術家在咖啡店搞展覽,後來計劃胎死腹中,但因已預留場地,少男自動請纓邀請之前曾參與畫班的同學一齊搞畫展,原來很多人早已放棄畫畫,因為這展覽而重新執筆,其中一幅畫,畫了幾隻貓在望星空,有位食客留意到,打算收藏,畫者開價$1,400,食客打退堂鼓,「我心諗點解開呢個價,三嚿水都得喇,但畫者就話:『老闆,唔係咁計,我每日放工都九點十點,每晚畫兩個鐘,畫咗一個禮拜,計番時薪都係一百蚊一粒鐘。』呢件事啟發到我一樣嘢,但凡創作都有佢嘅價值,要嘅既係別人欣賞,亦需要錢。就係因為呢啲小故事,我先知道原來開放文化平台呢個諗法係咁有意義。」
建立文化平台,有如種樹,人是土壤,地方是根,時間是種子;不能否認,這咖啡店已成為本地藝文界及傳媒界一個重要地盤,岑蘊華希望自己和拍檔可以再做多一點點,推動文化,「講真我覺得好慚愧,號稱文化Cafe,但其實唔係做到好多嘢,呢三四年只係搞過四五場Music show、十幾場展覽、兩三次沙龍,唔算特別文化。」說着說着,又回到話題原點,咖啡店租約於三月底屆滿,是繼續建立,還是拆掉重來,農曆年前後自有分曉,但願吉星高照,有奇蹟發生。

五區公投,曾在咖啡店閣樓召開籌備會議。(曾國豐提供)

新年人日TC2人物採訪工作坊

講者:陳曉蕾
日期及時間:2月16日3:00pm至5:30pm
費用:每位$100包簡單飲品
名額:50
查詢:2388 9772
地址:油麻地砵蘭街106號地舖及閣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