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前的華人生活離不開廟宇,一條不足一百米的太平山街,幾步一個廟,追查下去,街坊都是香港華人口述歷史的見證人。其實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中,還隱沒了好多被遺忘的廟宇與華人的故事。
記者;陳慧敏 攝影:陳永威、陳慧敏
部份相片為網上圖片及由受訪者提供
三行工人 魯班廟有飯派
百年以前好多國內人跑來香港做三行工人搵食。在清光緒十年(1884年),集1,172名工人、每人捐出二角五分合資於西環青蓮台建成魯班廟,以保三行師傅們工作順利。六七十年代,建築業發展得最興盛,工會有超過500多個會員,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許多三行師傅跑到魯班廟拜祭,又舞獅又打鼓,整個會堂塞得水涉不通。芬叔17歲入行做裝修,77歲退休,82歲陀住個救命鐘也來幫忙做廟祝,今年92歲,說話仍中氣十足:「個壇係煙草公司幾兄弟送的,壇上的鼎呀盤呀,有廟時就已經有;建造業工會又送個大門檻,那是給滿天神佛走的,人就走側門,但小朋友最喜歡在這裏跳來跳去,阿媽會鬧屎忽生瘡呀!」平時愛在這裏靜靜聽粵曲的他,說起從前,似接通了記憶回路,停不了:「三行即是鬥木、泥水同打石。以前從國內來港,無得食無得住,想做電車賣飛、掃街都要使黑錢。三行要人,又有飯食,比較易入行囉。」那時街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散戶建築公司,一到魯班誕就會煮定大煲魯班飯,鄰近的街坊不論各行各業都可以去攞飯食,芬叔:「那些叫師傅飯,是白飯,有些加隻鹹蛋,有些就會加燒肉,沒限定的。以前冇飯開都要儲下兩斤米,一定要有飯給人吃。小孩子吃了會聰明呀。」到05、06年左右,香港建築業息微,連旺角建築公司的老闆都要等開工。雖然近幾年機建工程多了,行業似乎又回復生機,做三行的再次變成搶手貨,但後生仔唔願入行,魯班廟一日比一日冷清,芬叔:「𠵱家一日一兩個遊客來參觀,今日咪你一個囉!魯班誕師傅飯?𠵱家都冇呢支歌唱啦,大公司去晒酒樓擺,淨係自己人食啦!」魯班廟於1928及1949年重修,1949年還在魯班廟旁加建了現在的廣悅堂公所,為當年的三行師傅的子女們提供免費教學。後來學校遷到灣仔,仍不時安排學生來拜一下魯班師傅,保佑爸爸工作順利。2006年古物古蹟辦事處曾建議將魯班先師廟改成香港法定古蹟,但因為魯班廟的業權持有人相繼離世,現在得等待釐清業權才有結論。
貧窮村民 拜赤腳神醫
沿太平山街一直走到中環卑利街,小小的樓梯間,有座掛滿圈圈線香的伯公老爺廟。小小的一間廟,據說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由天花板掛到落地下,都是密麻麻的許願線香。卅間盂蘭總會會長黃勤愛說,以前每年盂蘭節,大家都會到廟裏以擲聖杯的方式,決定當年籌辦盂蘭盛會的總理,可見其地位超然。不願上鏡的廟祝公說他的嫲嫲及爸爸都曾義務接手看管過伯公老爺廟。相傳伯公老爺本是伊利近街一樓梯間的赤腳神醫,常為貧窮村民義診,他死後村民就為他立廟供奉。到伊利近街要拆時才遷到現址,六七十年代連華探長及中央差館的警察都來上香求破案。
為食街坊 供奉招財貓
西營盤滿街海味批發店,肥嘟嘟的舖頭貓懶洋洋地睡在店前,街坊話養來捉老鼠,順便當作招財貓。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搜集了許多民間小廟的故事,原來在德輔道西的西源里,滿是海味批發店的倔頭巷,大大包的花膠海味上貨落貨,開滿聖誕花的花槽內,竟供奉了兩隻肥嘟嘟,一前一後、分別一金一白的招財貓!招財貓乾乾淨淨,爐上有燈油,碟上卻無供品。問招財貓由來及由誰供奉,街坊古古怪怪擰頭話唔知,只肯說招財貓在此已近10年,更有傳要以牛肉乾供奉之,大時大節還會有鮮雞奉上,切合貓咪口味。
神化凡人 好在有關德興
我們接觸到的廟宇,神壇上的神祇都是傳說,其生平故事真係「得個聽字」,但在坪洲金花廟守護信眾的,竟是我們熟悉的演員關德興師傅!相傳金花廟供奉的金花娘娘,本生於武術世家,自幼就像黃飛鴻一樣習武,人又正氣,最愛劫富濟貧。據說關德興師傅在日本公幹期間,接獲金花娘娘的感召,叫他於農曆四月十七日金花娘娘誕日,到廟裏拜祭;同時間,曾因失意受金花娘娘感召,重修破落金花廟並當上主持的金蘭姐,也收到金花娘娘「通知」說關德興要來,二人遂結上善緣。1996年關德興離世後,徒弟們收到關師傅報夢,說自己當了金花娘娘的護法將軍。所以現在金花娘娘的神像旁,也供奉了關師傅的護法金身,另外還有個專為巡遊而打造的關護法行身,每年金花誕,關師傅的兒子關漢泉都會連同師兄弟,領獅隊與金龍到坪洲賀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