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滿街3:鬼佬追拍土地公

廟滿街3:鬼佬追拍土地公

一條太平山街,幾座神廟見證了華人生活同歷史變遷。如果將觀音堂比喻做一間學校的校長,同你照肺的廣福義祠是訓導老師,那落在水巷、官階最小但數目最多,你日日見日日拜,最貼近民生的就是班主任——福德宮。
記者:陳慧敏 攝影:蔡家輝、陳慧敏

Michael's Collection

硃砂紅色的牆,只供奉一個蘋果,似足Art Piece。

06年拍下地產舖外的土地,間接紀錄了樓價飛升。

土地旁放掃把水桶,無分階級,非常香港平民感覺。

被棄的土地公共冶一爐,倒成了頗得體的土地集群。

土地財神即是福德神

走過了廣福義祠,爬上香火陣陣的石級,越過觀音堂,在一條濕淥淥的陃巷,找到閘門深鎖的小廟。閘外是插滿「香雞」的香爐,閘裏供奉了四個衣服光鮮的神像,神壇上的花球顏色仍很鮮艷,地上的籃子盛滿供善信使用的香燭,說無人打理卻又香火鼎盛,抬頭一看,雕花鐵閘上面大大隻寫住「福德宮」。據港大建築物保育計劃(ACP)總監李浩然博士說:「古時社稷制度每25戶人家為一社,每社也會在村口設一個較大的福德宮,用來保護那區的居民,就是我們在圍村村口看到的土地財神。」土地財神即是福德神,傳說是一位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的官吏,為官廉正又愛民,死後受一貧戶供奉,越拜越富,於是仿效者眾,他就榮升福德正神。李浩然說:「那是眾神中地位最小的神。」公家的土地管一社尚有個壇,私家的只管一家,一塊硃砂木板,一片紅紙一抹細油,置於門前,早晚一炷香(有時唔記得!),仍能阻擋遊魂或不幸的事入屋。到人想發展地區,就將之搬來拆去,塞入唔阻碇的小巷裏,老一輩繼續拜祭上香順道同村民閒聊,後生一輩掂行掂過。

水巷福德宮旁的牆上噴了現代的噴畫。

香爐滿是香雞,每朝好多晨運客來上香。

小廟由自發來打掃的玲姐打理,採訪期間她剛外遊,留了紙條,請村民幫忙清潔及添燈油。

閘內有免費香燭,有些是村民自掏腰包添貨的。

後生唔影好易冇

記得石硤尾公屋清拆前,有個鬼佬攝影師逐家逐戶跑去影低100平方呎內小屋的主人及其家中陳設,兩星期內將結集得來的鋪陳出來,他就是那個鬼佬,94年來港的澳洲攝影師Michael Wolf。 初到貴境,Michael即愛上好多你我都看不到(或扮看不到)卻「很香港」的小東西小片段,他甚至訂製了一台小販常用、摺得起撐得開的走鬼檔, Michael:「So HK!這地方有太多民間風俗特色文化,像那些土地公,每個都差不多大小,但都有不同面貌。」土地公像是平民的化身,無人理,好多都核核突突,但「職責所在」,融入生活無處不在,「大牌檔角落有,污糟的水管之間又有,地產舖角落又有,回看相片,那些06年的樓盤廣告,每平方呎六千多元,對比現在同地段已升值到萬二蚊一平方呎,你就看到時代變遷,周遭環境變化,可以講到好多香港故事。」他於95年開始捐窿捐罅搜集至今,精挑細選有趣的土地公有三四百個,「同一個地方,可以建34層大廈,賺更多的錢,那也是『好香港』的文化;但這幾年,整個香港的本土文化在極速消失,過多十來廿年,相信今日這些文化都會消失,那是令香港這個城市有別於北京、台灣等地之處。你有去過新加坡?那簡直是恐怖!除了乾淨之外,整個城市的歷史都給刪掉了,好悶。」講到這句,感覺一刀插入我心?金舖、藥房、莎莎、國際品牌、自遊行如走馬燈閃於腦際,慶幸與乾淨還有段距離,那會是未來的「好香港」嗎?

喜歡地主文化喜歡到他自己在美國的家裏都擺了一個;在水巷福德宮附近發現了一個甩頭甩髻的地主,即刻敲門想問屋主詳情。

串連街坊鄰里

找不到一年只來一次的福德宮負責人,每朝晨運後自發來打掃的玲姐又去了旅行,要問關於福德宮的事,只有周街捉老街坊,重組周遭的生活圖騰。
在觀音堂對出有個小小的鐵皮檔,是英姐的阿嫲於40年代買下,賣元寶蠟燭香。英姐:「我在這條街出世,阿嫲說她十多歲已在這裏擺賣。有鼠疫的年代,街上的主持人在西營盤正街請了個土地公過來,置在山上的石屋群中。後來石屋群火燭了,福德宮就遷到當時人們取水的水巷。」現在,除玲姐外,好多街坊晨運完也來上香,順手執拾一下。英姐:「以前水巷裏還有些木棚仔,住了好多人。有對夫婦在福德宮旁開理髮店,給小朋友看公仔書,也順道打理福德宮。我現在的棚檔都有四呎乘六呎大,個福德宮比我個檔大一點,但他們住的棚仔比我的還小。」當年英姐阿嫲索性瞓檔口,日頭賣衣紙,夜晚將東西都收到木箱裏,檔口變成木板床。英姐:「前面是磅巷公廁,阿嫲要沖涼比我們還方便。七八十年代左右,政府徙置,棚仔搬走,太平山街就不像從前興旺。以前每到農曆二月二日土地誕,福德宮旁就會架起鐵架,切燒豬,一車車人來拜。小巷太窄,就租個舖位掛花炮大花牌,有戲睇,下面(荷李活道一帶)的店會夾錢做誕,很高興的。現在店都執笠,不做了。」

三月六日觀音開庫太平山街這裏最熱鬧,那時一天約可賣一千套衣紙,排隊排到上石級口。

為何廟裏坐了那麼多佛像?此時路過的阿叔搭嘴:「福德老爺福德奶奶,仲有兩個後生仔女嘛!」

英姐說,50年代的元寶香燭今日如舊,但價錢由三毫子一套到今日$26套。

此街獲神靈庇佑?

然後英姐叫我找中區卅間盂蘭總會會長黃勤愛,64歲的他40年前起已參與好多區內拜祭事務,每年盂蘭及土地誕都會舞獅過來拜一下福德宮,有感這街像獲庇佑:「我在這裏長大,每年二月初二都會跟梁祥國術體育會的人齊齊舞獅過去拜福德宮。我本來在這邊十字路口開車仔麵檔的,街上的細路我都識,86年盂蘭時有幾個爛鬼細路偷私家車,誰知架車失控由斜坡衝下來,同我細仔擦身而過,撞落石壆反轉再跣落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路口。三個細路在車上爬出來居然冇受傷喎,還走來我度食車仔麵,猛講話我個仔好好彩。當時我感覺好奇怪,於是就起了個願,將來有機會做盂蘭總理的話就一定要做好佢。」以前荷李活道對上堅道對落、些利街到水池巷這範圍,每邊有15間石屋,故俗稱三十間,盂蘭會負責這範圍的祭祀事務,所以他辦的盂蘭會就叫卅間。黃勤愛:「以前過節好墟冚,觀音堂一帶多檔賣風車的,好似現在大圍車公廟門口一樣,還有糖餅、麵粉公仔,𠵱家一檔都冇。而且現在老了,後生的人都不太認識,有的走了,有的搬太遠或移民了,就沒舞獅了。」

為報恩,黃勤愛92年接手盂蘭會理事將盂蘭盛會辦得有聲有色。

現在香港已沒多少人紮作大士王了。

早兩年還會紮作大士王大神,節日後群眾打爛它以示擊退鬼神。

至今為止盂蘭節是中上環仍熱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