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英國是世界工廠,從鋼鐵到造船到紡織都領導全球。即使到二次大戰結束,英國仍是全球第二大工業大國,英國製造的貨品仍然在世界市場上佔有重要位置,英國品牌如Mini、哈利電單車、吉百利朱古力、GEC、Leyland仍然風行全球。
二次大戰後不過30年,英國工業卻潰不成軍,從佔全球出口兩成跌至只有百分之二,從僱用四成英國勞動人口降至百分之八。一度響噹噹的品牌不是被其他國家企業收購就是關門大吉,銷聲匿迹。更令人不解的是,在眾多發達國家中只有英國工業走下坡走得如此快,其他大國如德、法、意以至美國仍保住強大的工業基礎。當中向來被指成本高昂、工人待遇優厚的德國更一直保住工業大國、出口大國的地位,德國品牌從汽車到機械到化工依然是品質的保證,廣受消費者歡迎。
為甚麼英國工業從盛轉衰得如此徹底呢?除了一般所說的競爭力下降,勞工成本上升,新興經濟體冒起外,著名經濟學者Lord Skidelsky提出了另外兩個根本原因。其一是英國工業過度倚賴帝國的餘威與餘暉,以為依靠遍佈全球的殖民地、自治領及英聯邦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就能千秋萬載,就能保住市場與營業額。可惜,這些形同保護主義的特殊優惠只令英國企業不思進取,不願意增加投資改善廠房,提升技術;不願意研發新產品提高質量。過不了多久,先是德國、日本等戰敗國迎頭趕上,取而代之;然後是四小龍崛起。到八十年代帝國完全瓦解,特殊優惠消失後,英國工業自然隨之而土崩瓦解。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太短視,沒有持續性。根據Lord Skidelsky的分析,英國六、七十年代政府、首相變動頻繁,大家各有懷抱。保守黨傾向自由放任,不想直接插手;工黨則厲行產業政策,希望扶持某些重點行業,還大搞國有化政策。於是政策斷斷續續,工黨扶持的重點產業保守黨政府不認賬,不願繼續支持;保守黨則情願派福利或其他補貼提升支持度而不肯對工業作長遠投資。要知道工業跟服務業不同,需要持續、長時間的投資與培訓,需要栽培支援一代又一代的技術人才。沒有這種長遠的投資及承擔,工業怎可能不萎縮,原來優秀的品牌怎可能不生銹呢?
Lord Skidelsky慨嘆,沒有工業的英國經濟就如無根浮萍,容易受經濟、金融危機衝擊,久久難以復元。更可怕的是,要重建工業基礎已成了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