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在2012年底前須償還的4萬億(人民幣.下同)地方債中,各間銀行已為其中最少四分之三、即約3萬億元債務進行續期(Roll-over)。經濟學家認為,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為地方債展期為唯一解決辦法。
記者:鄭柏齡
報道估算,內地地方政府在2012年底前,須償還銀行貸款達4萬億元,當中大部份來自金融海嘯期間,大舉進行基建投資而遺留下來。但由於部份項目仍未能產生收入,地方政府無錢還款。
三位經濟學家對《金融時報》的估算表示認同。其中,未來資產證券分析師李南指,按照基建投資項目的還本期推算,「需時10年以上才能夠還清債務。」
法巴經濟學家彭墾亦提出類似想法,指「項目貸款期只得三年,但整條高速公路仍未起好,政府可以點做?」巴克萊經濟學家黃益平則認為,「為地方債續期,是銀行及地方政府的唯一選擇。」
資深財經評論員黎偉成預期市場對內銀為地方債續期反應不大。「市場已經預咗,覺得無問題。」他表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內銀不良貸款率及不良貸款總額仍「雙降」,即使今年輕微回升,如其他業務表現理想,足以彌補有關損失。
監管趨嚴厲 風險仍在
黎偉成補充,「擔心增長放緩,市場一向睇淡內銀股。」他相信內銀將主力發展服務性業務,如表外融資、投資銀行等,降低傳統利息收入佔比,長遠利好內銀股。
事實上中銀監已禁止銀行繼續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據中銀監主席尚福林日前透露,截至去年底,仍未償還的地方債總額為9.2萬億元,較2010年底時的9.1萬元億輕微增加。中國審計署指,當中超過四成地方債,在此兩年間到期。
報道指,假設每年貸款利息為6%,則各地方政府至今僅償還了1萬億元債務。由於中國官方未有公佈任何地方債的再融資安排、或支付利息進度,實際金額可能不準確。
雖然中央對地方債的監管已趨謹慎,如停止貸款,或把融資風險轉到信託、債券身上,但彭墾坦言,「風險仍然在,只不過被分散到不同地方上。」
針對地方債問題,人行轄下的《金融時報》日前刊登文章批評,部份地方政府患上「投資飢渴症」。以貴州為例,2011年全省財政收入值1,330億元,早前卻公佈了投資額達3萬億元的生態旅遊發展大計。
雖然地方政府可透過賣地獲得可觀收入,但有商業銀行負責人指,中央對樓市進行調控,令部份地區地價下跌,地方政府主要還款來源同時面臨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