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早有朋友到日本買樓收租,看中那兒的租金回報夠高。之前,老友孫柏文也在他的專欄寫過。總之,遊戲規則就是,在海外拿到資金,然後到日本置入收租物業。另一邊,就沽點日圓,對沖滙率風險。
為甚麼要在海外拿資金?因為在日本,借錢很難。
「日本央行不是一直在行寬鬆政策嗎?」原來,日本銀行自從樓市泡沫爆破,元氣大傷,對借貸業務變得過份審慎。據說,當年日本樓市瘋狂的日子,有不少跟借貸有關的枱底交易。經此一役,銀行也矯枉過正。當然,另外也有說法指,日本央行長年超低息,曾幾何時只要是借日圓買其他高息幣,做套利也賺過盤滿缽滿,只要大家集體行動,肯定可以賺安全錢,何樂而不為?當然,套利的機會早已被全球低息潮淹沒,這亦部份解釋得到,為何日圓自2007年底開始轉強。
說遠了。在日本借錢難,槓桿機器不運作,不但解釋了為何日本央行就算一直維持寬鬆也沒有出現通脹,也是日本租金回報高的原因。一來,在資產價格持續回落的環境下,持有資產的代價,一定會反映在租金。二來,日本人借不到錢買不到樓,也令到租務市場長做長有。
日本的情況,令我想到其他經歷過,又或者將會經歷樓市泡沫爆破的地方。說實在,當租金回報低的時候,通常都是樓價有點泡沫的日子。這個時候買入資產,是低回報高風險。相反,爆破過後,一街都是平貨,租客也多,這些日子有能力去置業的人,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我覺得,今時今日的美國樓市,正是高回報低風險。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