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不能解決中港矛盾 - 楊慎明

自由市場不能解決中港矛盾 - 楊慎明

看過盧斯達於貴報論壇一月三十日的文章,心有戚戚焉,不禁對自己所學有所反省。
自少受張五常教授編寫的經濟學課程影響,我一直相信自由市場是王道,市場可做的政府不要做。可是年紀漸長,越來越發覺於香港所謂自由市場的問題,原來市場與政府並不對立,更正確的是官商聯手與消費者為敵。由於香港沒有民主,香港社會的經濟制度受政治影響極深。暗地裏的官商勾結製造了自由市場假象,表面上說不妨礙自由市場運作,內裏則以偏頗的政策方便大財團營商,更不時對大商家的犯罪行為視而不見,當年胡仙一案可謂荒謬至極之表現。簡單而言,香港是一個向財團權貴傾斜的自由市場。
搶奶粉事件性質有點不同,但同樣是政府政策向某方面傾斜的實例。可惜,政府要討好的目標不是香港大眾市民。香港政府明明有能力和辦法打擊內地水貨客,為甚麼不做?為甚麼香港非要受中央政府控制不可?如梁特首尚有一點良知,就請肩負上全香港人的尊嚴,向中央拿回控制內地人入境的權力。不過,我知道,窩囊的特首你不敢。
搶奶粉事件非一般經濟問題,因為內地人對內地奶粉缺乏信心,轉而到香港購買,令香港的奶粉市場面對不尋常的需求壓力,令香港人無奈捱貴貨。要知道內地尚有龐大潛在需求,如果從香港入貨這一途徑演變成常規,不斷擴展,香港的奶粉市場必會崩潰。香港單方面高舉自由市場原則,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假如內地的制度完善,沒有假貨,自由市場原則就真的可以發揮作用,為內地家長挑選良好供應商,他們自然不會到香港入貴貨。這是教科書的答案。
假如打破所謂的自由市場規律,禁止入境客帶走奶粉,效果會如何?需求壓力大減、價格下跌而貨源不再緊張,香港的母親必然受惠。奶粉生產商或會有損失,但本地消費者的利益不是比生產商更重要嗎?再者,內地人來買貨,商人得益,小市民捱擠迫、捱貴貨,薪水又未見上調,又有幾多香港人真的受惠於由內地客帶動的零售業?
內地客搶奶粉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明明的文化矛盾、族群衝突。自由市場或許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良方,但不可能讓人得到心靈救贖。要不然世界上的仇恨問題早應該被自由市場解決了。文化矛盾要從文化解決,香港人要向內地人顯示香港人的文化特色,公事公辦、絕不姑息,把水貨客、把不守秩序的都趕走,這才是真真正正的愛國愛港之道。

楊慎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