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20歲的蜘蛛俠 - 丘亦生

金融雲端:20歲的蜘蛛俠 - 丘亦生

廿年前的1月,美國首隻上市指數基金(ETF)掛牌,當時這個被暱稱為Spider的標普500指數基金,交投疏落,推出數年每日成交也不足1億美元,又有誰想到,20歲的時候,其日均成交已高達175億美元,而且這隻大蜘蛛更開枝散葉,其遍佈全球的後裔超過4700隻。

我一直都認為,ETF其實正正是節儉型創新(frugal innovation)的經典案例,就像印度企業近年致力打造一架售價2,000美元的汽車、50美元的個人電腦。產品本身並非無中生有的新發明,但創新之處在於想出以蔗渣價錢,煮出燒鵝味道的方法。

ETF默默耕耘 終發揚光大

ETF也一樣,讓投資者以傳統基金的幾分之一至十分之一費用,取得跑贏至少一半傳統基金的成績。有人甚至形容,ETF與傳統基金之比,有如CD與唱片,前者以又平又靚的姿態出現,注定要取代後者。
正如所有創新一樣,ETF在面世初期,並非像超新星般光芒萬丈,而是默默耕耘了好幾年,直至科網股泡沫之後,一眾散戶在科網股即日鮮中損失慘重,才驚覺到多元化投資的重要性,而ETF相較傳統基金的低廉門檻,成為其大爆炸的催化劑。現時ETF旗下管理的資產,多達兩萬億美元,實力幾乎與對沖基金分庭抗禮。
要數香港的ETF歷史,自然是1999年上市的盈富基金(2800),本來這是作為特區政府於亞洲金融風暴中掃入大量港股救市後的撤退安排。

訊息不完全 基金市場欠效率

但由於港府鼓勵全民參與,令其認受性一下子廣及全港,以致之後頗受歡迎的X安碩A50中國基金(2823)及SPDR黃金ETF(2840),也省去了大量投資者教育的工夫。
我對於ETF成行成市,甚至開始有走火入魔的現象,出現種種怪誕兼夾重口味的變種如反轉ETF、納米ETF等等並不覺得奇怪,我只奇怪ETF與傳統基金的此消彼長,竟然會這樣的緩慢。
雖然去年ETF錄得史上最大的資金流入,而互惠基金同期則錄得淨流出,但互惠基金的全球規模仍然有近26萬億美元,ETF連零頭也不算。
照計,如果市場有效率,基金市場應該慢慢趨於兩極化,傳統基金會面對「一橫一直」的洗禮,打得贏ETF或指數基金的,才有得留低。於是資金會分流至那些有能力跑贏指數的,又或索性投資指數基金,那些無法證明自己能力的,過不了ETF這木人巷挑戰的,便會被淘汰。
現實上是,市場的訊息是不完全的,跑輸大市/指數的傳統基金仍然壯大,他們或許間歇性跑贏大市,但一般投資者很難分辨,究竟是他們運氣好,抑或拚命賭,還是真功夫KO。
無論如何,請容我向聯儲局前主席伏爾克提出異議,他說過去數十年看不到有一項金融創新,比自動提款機更有建設性。我認為,ETF的出現,令不少散戶初嘗投資基金的機會,而且深刻了解自己的強積金表現是如何不濟,絕對是有建設性的發明。
蜘蛛俠,生日快樂。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