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個月的冰封後,中日關係最近開始有轉暖迹象。先是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訪問中國得到高規格接待,並且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及表達和平及修好意願;然後是日本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訪華跟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親筆信交予習近平,建議兩國元首進行正式峯會打破當前僵局。到最近幾天,第一位就戰爭罪行向中國及其他亞洲人民道歉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也應邀到中國訪問,希望修補兩國關係。
這一連串非正式高層接觸雖然不至於令冷凍近五個月的中日關係回到正軌,但已遠比互相攻訐、互不理睬好得多,當中最重要的是習近平跟公明黨領袖的會面。要知道習近平是中國第五代領導核心,負責為未來中國的航向掌舵,他願意會見日本執政聯盟代表,沒有關門拒見至少表示了中改善關係的善意與誠意,至少表明新領導層不打算關上談判大門。只要日本方面不再作出甚麼刺激性言論或姿態,例如威脅向中國飛機發射曳光彈,兩國將有機會逐步恢復較正常的外交接觸,包括外長級對話以至元首峯會。
除了中國高層釋出善意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擺出較低姿態。前天發表施政演說時只是一般性的強調要保護日本的領土、領海,捍衞日本的主權,卻沒有特別提到釣魚台,也沒有點出中國的威脅。由此可見,安倍晉三也希望表達善意,減少矛盾,重建跟中國的交往。
事實上中日兩國交惡已對雙方的經濟關係造成損害。中國旅客訪日的數目自去年秋天開始大幅下跌,已令日本旅遊業及酒店叫苦連天;而日本企業可能撤資或削減在中國的經營規模,長遠也會損害中國的經濟增長。若果爭議持續下去,兩國經貿聯繫只有受創更深,能使區域問題包括如何處理北韓威脅也將遇上巨大阻力。
往下來最重要的是如何回到過往的共識,如何把事件模糊化,如何擱置爭議回歸更廣闊的合作關係。要知道主權問題從來沒有相讓的餘地,雙方高調堅持島嶼的主權只會令大家各走極端,較合理的做法是承認分歧與爭議,暫時維持現狀不急於解決。只要日本及中國政府認同這個基點,不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從去年開始出現的死結是可以逐步緩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