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三峽工程利與弊

爽通識:三峽工程利與弊

三峽工程基本資料:

三峽大壩雖有種種好處,如改善航道,方便東西部貨物流通,但亦要付出不少代價,如遷徙120萬居民以興建蓄水庫。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水庫範圍包括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流域,大壩位於宜昌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毛澤東因國力、技術和國家安全等因素而擱置三峽工程。1992年發展三峽工程的議案獲得通過及開始興建,2003年三峽水壩竣工並開始儲水。整個三峽工程涉及超過2,000億元的投資,遷移超過120萬水庫居民,中國政府為何要發展三峽工程呢?以下和大家一起分析興建三峽工程的利弊。

百萬居民被迫遷

促進航運業發展

發展三峽工程好處:

發揮防洪防旱的作用:三峽工程完成後,當正常蓄水位到175米時,有393億立方米的蓄水量,能夠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確保中下遊防洪體系內2,300萬畝耕地和1,500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歷史罕見的乾旱,三峽工程向下游放水緩解了長江下游的旱情
減少化石能源的污染:三峽大壩能通過水力發電,每年發電量達846億度,是全球發電量最高的發電站,紓緩中國電力不足問題。同時每年可減煤耗4,000至5,000萬噸,有效減少燃煤發電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但減少消耗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污染,同時有效減少中國對外來能源的依賴
促進航運業發展: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航運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航運功能的提升能減輕鐵路運輸壓力、促進東西部貨物流通、吸引工業投資,促進中國西部經濟發展,拉近東西差距
促進養殖業發展:三峽水庫建成後,正常蓄水位會在175米,水庫面積約1,150平方千米,除去航道,仍有近700平方千米水面,合適發展成為水產養殖區。加上建設水庫令流速減慢,有利營養物質在水庫內積聚,三峽庫區可發展成為水產養殖基地,促進養殖業的發展,改善地方經濟
促進旅遊業發展:三峽大壩、船閘和發電廠可發展成為旅遊景點。三峽總公司投資興建壇子嶺觀景台,在三峽壩區修建了展覽館、環保公園等景點。加上三峽壩區原有的自然景觀,形成一個科技與自然景色結合的旅遊區。據旅遊部門預測,三峽工程每年可吸引1,300萬名中外遊客,促進旅遊業發展

發展三峽工程壞處:

生態環境問題:
(a)水庫受到污染:三峽大壩建成後水流速度減慢,上游城市的污染物不能及時疏導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造成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問題,可能引發傳染病,水質惡化令沿河城鎮需要由其他途徑獲得生活用水
(b)破壞生態平衡:三峽工程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的衝擊。魚類如草魚、青魚、鰱魚、鱅魚無法正常通過三峽,生活習性和繁殖受影響。三峽水庫淹沒大量植物,動物棲息地也受到破壞,損害自然生態
引起地質災害:由於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大規模的開山破土,造成庫區周圍的建築裂縫,山泥傾瀉加劇。水壩的建設增加了對地殼的壓力,導致地震頻密出現,據統計,自2003年蓄水以來,重慶市奉節縣發生地震14次,最大震級2.9級。而為了治理這些災害,截至2010年中國已花費120億元人民幣
破壞文物古蹟:三峽庫區蓄水後,水位上升導致大量文物及古蹟被淹沒,例如雲陽張飛廟、豐都鬼城、奉節白帝城。雖然這些文物及古蹟大多數被遷移到其他地方安置,但已失去和自然融合的整體性。而部份無法搬遷保護的古蹟如夔州古城(奉節縣)等就只能永埋水底,可說是文化災難
帶來城鄉矛盾:三峽工程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共涉及移民超過120萬人,而移民被安置到其他城市則造成城鄉矛盾。水庫移民大多低學歷低技術,只能從事低層工作,加上政府補貼不足,導致嚴重貧窮問題。例如大量水庫移民湧入,導致重慶市城鄉極為懸殊,不利於社會和諧及城市治安
國家安全憂慮:大型水壩容易成為戰爭中及恐怖份子的攻擊對象,嚴重威脅下游地區的軍事、經濟及人命安全。近代戰爭中,二戰、韓戰和越戰中都出現過轟炸敵國水壩的先例,有專家估計當三峽大壩崩潰,單是下游宜昌一座城市,受災傷亡人數就可達50萬。而近年恐怖主義興起,大型水壩容易成為主要攻擊目標,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撰文: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Hong Sir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