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超人級精製皮鞋

BIG SPENDER:超人級精製皮鞋

【SMART BUYER】

前港督柏立基昔日帶着劉洪義為他量腳訂做的手做皮鞋返回英國前,拍了一張自己穿上這皮鞋的相片,寫上感謝語送給劉洪義。香港首富李嘉誠對鞋子的舒適度要求特別高,會自己設計款式,要劉洪義跟着做。今年92歲的劉洪義一生都是拿着皮革一針一線手做皮鞋,當年替日軍美軍做皮靴,今天是紀律部隊處長級的御用鞋匠,連同三個老師傅年產不過500對,訂做每對皮鞋最少要等九個月。

記者:冉藹莉 攝影:麥永健 程志遠

高和的顧客

香港首富李嘉誠(左)向劉洪義(右)訂鞋至今已四十多年。

柏立基(左)五、六十年代任港督時,曾光顧高和訂鞋,他更特地拍下這幅照片寄給劉洪義以表謝意。

除了前港督柏立基,南豐集團創辦人陳廷驊、建築師貝聿銘都是劉洪義的客人,但說到對鞋子最執着的,就非李嘉誠莫屬。劉洪義的鞋店從前開在希爾頓酒店內,六十年代李嘉誠會親自到鞋店,說自己買的鞋穿得不舒服,純粹抱着一試心態訂做皮鞋,自此李嘉誠每年都幫他們訂一兩對鞋,第三代掌舵人劉俊華笑說:「他喜歡穿寬鬆鞋,又不喜歡綁鞋帶。初初我們幫他設計,但他也不喜歡。他要求很高,之後更要自己設計,用魔術貼,穿時就不用鞋抽,嫌鞋不夠軟熟又自己找來氣墊膠避震。」

上海學做鞋「奴隸的生活」

手做皮鞋在歐洲有逾200年歷史。十九世紀中後期,手做皮鞋遍佈歐洲及日本。一雙全手工製造的皮鞋,最珍貴之處,在於從裏到外,將鞋面鞋底經過一針一線,以相同的間距將鞋縫合而成,每個工序都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精心打造,有這種手藝的不止歐洲、日本。
劉洪義自小就隨表叔黃福潮在上海學做鞋,他的店叫高和,就是昔日表叔在上海同孚路開設的鞋店名稱,廣東話中夾雜上海口音的他說:「二次大戰前,皮鞋從來都是外國人穿着的,中國人都是穿布鞋。」說到學做皮鞋的過程他形容是「奴隸的生活」。雖然包食包住,但每天工作12小時,5時起床,先用糯米加水煮成漿糊,用來固定鞋面底,再開始當日的工作。「每天只有兩碗白粥吃,睡覺也是在店舖後面打地鋪。」
他一個月只賺得4毫,恤髮要兩毫子,一對手做皮鞋賣8元,四年學徒生涯由淺入深,先學剪皮,再學做鞋底,六個月後學做鞋面及紙樣。

昔日在灣仔的高和鞋店,今日已搬到中環太子大廈。

太子大廈的新店裝潢光鮮亮麗,放滿各款精製皮鞋。

親手替基辛格量腳

1941年日本撤兵後,他在上海徐家匯開皮鞋店,其後才隨在港開設鞋店的表叔來港賺錢。
當時維多利亞港泊滿英美軍艦,灣仔分域碼頭一帶都是穿着水兵制服的官兵。鞋店在灣仔分域街幫美國人造水兵靴,還跟美國簽合同供應美軍皮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每次來港都必定邀請劉洪義到希爾頓酒店總統套房為他度尺寸,一訂就是12對。時至今日,香港紀律部隊署長級所穿的禮服鞋──黑色威靈頓靴配馬刺,全部都是出自他的手。
高峯時期他的鞋店有師傅多達120人,一日生產100雙鞋;霎眼間今日剩餘四位老師傅,一年亦最多造500雙鞋。劉洪義慨嘆:「如果兒子不做,我也不做了。」兒子劉俊華為承父業放棄當警察的夢想,加入鞋店一做便做18年,讓老父可專心造他最擅長的畫紙樣,其餘大小事務就由劉俊華處理。
訂做一雙「高和」皮鞋,用牛仔皮或漆皮要約9,000至11,000元,但如果要用上稀有的動物皮鞋,如鱷魚、鴕鳥、蜥蜴皮等,最少要20,000元左右,負責留守中環門市的媳婦王德莉說:「每對鞋的價錢都視乎腳的大細及複雜程度,有客人訂過一對紫色的鱷魚皮,因為這種顏色較少人穿,一對也要花近35,000元。」即使價錢高昂,但記者親眼見到製作一雙皮鞋所花的心血和時間,可媲美一件工藝品,裏面還藏着一家兩代的耕耘。

高和皮鞋公司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樓241號舖
網址: http://www.kowhoo.com.hk

工場的老師傅負責車皮、縫鞋底等步驟。

一對手製皮鞋的誕生

訂做一雙百分百全人手製造的皮鞋,雖然價格高昂,但由量度尺碼、製楦、畫紙樣、造鞋面、剪紙樣、裁皮、縫製、打鞋跟、修飾等工序,每個過程都不能鬆懈,師傅會修改至穿得舒適自在為止。

1. 先在店內為客人量度尺碼,了解客人所需,如皮革、顏色、綁帶方式及鞋扣種類等,並畫出一個設計圖。

2. 根據客人的腳形寬度及長度,用機器像配匙般複製一雙對稱的鞋,製造塑膠的鞋楦。鞋楦以前都是木做的,但因為容易敲碎,已改用膠楦。

3. 做衫要畫紙樣,做鞋亦需要用鞋楦來繪畫紙樣,畫好後再裁皮革。做紙樣是整個過程的核心,量度尺寸要夠細心,若然做得不好,之後即使做出個樣本,也可能不合適而重改。

4. 將裁好的皮革包着鞋楦,用一支支細釘固定位置。再將鞋面、中底、沿條縫合在一起,然後將大底一針針地與鞋身縫合在一起。在鞋底部份,大底內部會用上水松木,而非棉花,防止鞋底壓扁。

5. 先做一雙鞋作樣本,經過修改後再重新做過一對正式的皮鞋。如果要改尺碼,便要從鞋楦開始重新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