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宣誓開始第二屆任期後,他的新班子也將會陸續上場,其中最順利的要數國務卿的任命。奧巴馬提名的人選──參議員克里(John Kerry)在參議院有大量朋友,本身沒有甚麼爭議性,還可以騰出一個參議院議席讓共和黨爭一下。換言之,克里既得到民主黨人支持,又不會被共和黨為難,他將可以很快通過提名程序;到時候希拉莉就可以退下火線,好好休息養傷。至於她會否在三年多後再次競選總統,現時只怕誰也說不準。
希拉莉是奧巴馬內閣中政治經驗最豐富,資歷最深厚的官員,離任前她會給她的上司甚麼忠告實在讓人關注。德國「明鏡雜誌」(The Spiegel)前幾天找資深記者Erich Follath為希拉莉代筆,寫了一點臨別贈言予奧巴馬,提醒他要重整美國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加強對中東地區的管控,以免出現難以預料的惡劣情況,打亂美國的部署。
根據這篇臨別贈言,奧巴馬最需要動大手術的不是對中國政策或在亞太區的策略,而是中東政策,特別是對以色列及伊朗兩個「麻煩友」。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最重要盟友,得到美國的軍事、經濟援助最多。只是這位盟友恃寵生嬌,經常自把自為,不理美國的勸告。近幾年強硬的內坦亞胡主政,以色列政府更肆無忌憚的破壞以巴和平進程,重新推動在兩岸及加沙的殖民政策。而為了減少美國的阻力,內坦亞胡不惜介入美國大選,希望較支持他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獲勝,從而免除後患。
現在奧巴馬連任,「希拉莉」大概會認為需要約束一下以色列的跋扈做法,重新推動以巴和談,確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改善中東地區的緊張狀態,降低火藥味。
另一個「麻煩友」伊朗一直跟美國勢不兩立,她的核計劃更成為國際社會包括美國的最大夢魘。不過,這個麻煩友不是瘋狂或非理性的狂徒,它的核計劃主要是自保多於威嚇侵略對手。假若美國及國際社會能善用手上的本錢包括經濟制裁及外交接觸,伊朗當局特別是最高領袖卡曼尼大有可能願意讓核計劃重新受國際監督,以換取放寬經濟制裁。
不過,以色列及伊朗都是燙手山芋,涉及國內外不少既得利益,不容易動大手術。還好奧巴馬已成功連任,再無後顧之憂,他大有本錢在中東大幹一場,同時教訓「老友」與「死敵」,把她們推回正軌。
真正的希拉莉會不會提出這樣的想法外界大概永遠不會知道,但過去四年來奧巴馬委實讓以色列及伊朗越走越遠,要是未來幾年政策不變,兩個「麻煩友」將會更失控,令中東更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