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首條貧窮線將於今年底出台,扶貧委員會傾向以住戶入息中位數五成作分界。惟在量度扶貧政策成效時,政府則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住戶收入作計算。有委員和社福團體質疑,若把12年免費教育、公共醫療服務等也當作福利計算,貧窮人口將由現時估計的118萬,大幅降低至綜援人數的27萬,令貧窮線變相粉飾數字,失去扶貧作用。
傾向入息五成為界線
負責制訂貧窮線的扶委會社會保障和退休保障專責小組昨天首次開會。據了解,委員傾向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前的住戶入息中位數五成界定為貧窮線。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11年三人家庭收入中位數五成為10,500元。不過,有委員認為,應以住戶入息中位數六成訂定。
社聯分析統計處去年住戶收入數據顯示,本港去年上半年貧窮人口超過118萬,平均每六個人就有一個捱窮。據悉,在量度扶貧政策成效方面,政府認為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住戶收入作評估,在收入上,再計入政府在房屋、醫療和教育等其他福利。以三人家庭為例,貧窮線為10,500元,綜援戶收入是零,若計及公屋、綜援、政府醫院門診等福利,最終住戶收入或高於貧窮線。
未反映實際貧窮人口
政府最終計算貧窮人口,是以貧窮線之下,還是以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住戶收入作計算,昨天未有定案。委員馮檢基和田北辰均認為,部份福利需經資產審查,如綜援、公屋等應計算在內,其他如免費教育、公共醫療服務,以及生果金等,則應該撇除。
馮檢基續稱,貧窮線下應作為貧窮人口,若在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人數有所減少,反映部份政策有助扶貧,應該加強。
樂施會署理香港項目經理黃碩紅指出,若把所有福利計算在內,從而推算貧窮人口,未能反映現實,「你點同一個板間房街坊講,你𠵱家唔係好窮,因為你小朋友有受教育,有睇醫生,政府津貼好多?」爭取低收入保障聯席發言人吳堃廉則指出,本港消費物價高,基層難以負擔高消費生活,貧窮線也應以住戶入息中位數六成訂定。委員何喜華透露,會上委員傾向不將全民性的福利措施計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