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業界關注的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昨終於落實,首批15家銀行昨集體簽署「前海跨境人民幣直接貸款」協議,當中涉及26個項目合共20億元(人民幣.下同)。消息稱,除本港銀行向內地企業提供貸款外,亦有內地銀行貸款予本港企業,反映前海的人民幣貸款屬雙邊類別。有業界人士指出,首批貸款額不大,故僅屬象徵意義,惟隨着前海持續發展,將有助促進本港銀行業。
綜合市場消息,有份參與的15家銀行包括本港三家發鈔行滙豐、渣打及中銀(2388),以及恒生(011)和東亞(023)等大行,亦有中小銀行包括大新(2356)、永隆、交行(3328)旗下交行香港、中信銀行國際、工銀亞洲及南洋商業。此外有內地銀行參與,包括建行(939)、農行(1288)、招行(3968)及國家開發銀行。
額度僅20億元 難提振盈利
外電報道中銀批出貸款予騰訊(700)、中興(763)及康佳子公司;內地傳媒則報道,建行和交行分別與港企聯富國際及寶能國際簽定6.2億元貸款協議。
雖然有雙邊貸款,但恒生企業及商業銀行業務總監林燕勝表示,港銀借貸成本較內地仍低近3至4厘,故港銀借貸予內地企業仍有較大吸引力。滙豐香港區總裁馮婉眉指出,人民幣融資渠道進一步開通有助人民幣貸款發展,促進人民幣資金在內地與香港之間跨境循環,進一步深化離岸人民幣市場。滙豐發言人補充,該行與兩家企業簽定貸協議,惟未有透露金額及息率等內容。
暫時唯一公佈貸款已獲客戶提取的東亞,其發言人表示,昨日批出的貸款客戶從事物流業,為前海重點發展產業之一;該行亦正與數個潛在客戶洽商中,估計上半年可再批出其他前海貸款。
銀行業人士稱,首批15家銀行批出的貸款額度僅20億元,短期對港銀盈利幫助不大,開放人民幣資本賬才是前海真正的戰略意義;現時港銀人幣貸款渠道擴闊,日後更可借機推出其他人民幣產品,如內地企業到港發人民幣債,港銀又可為其作安排行,對港銀盈利才有正面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