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
水是蘭花的生命之源,內行人常說「養蘭一點通,澆水三年功」,要揣摩箇中秘訣,必須經過長期實踐與探索。在地小人口密集的香港要尋找一片綠色空間閒時種花,難矣。但兩個蘭花癡費盡心思,一個在新界租用六個花棚種植超過千五盆蘭花;另一個則自家打造出綠意盎然的庭園,專攻極難開花的拖鞋蘭,年年去台灣尋找新品種。對他們而言,每天都是賞花好日子。
記者:冉藹莉 攝影:黃偉傑
自製灑水系統 種植1500盆蘭花
穿過鬱鬱蒼蒼的路,記者來到位於林村附近一個四萬多呎的私人花場。背着整個山頭,穿梭一排排花棚,走過小橋流水,宛如置身歸隱田園的生活。陳樹華在18個花棚裏佔據6個,其中5個放滿逾1500盆蘭花,擠得滿滿的。另一個就只種瓜菜。「讀小學時,家住粉嶺政府宿舍,有塊空地可讓我們種蔬菜、絲瓜及粟米等。」
自小已沾手園藝,真正愛上蘭花是1995年移民澳洲後,「有次無意中見到一對澳洲夫婦家裏後花園種滿一盆盆炫目的花,一問之下原來是蕙蘭。」這種蘭花遍佈東南亞、新畿內亞、澳洲等地,當中又分為國蘭、虎頭蘭及劍蘭,花色特別多,花期約一個月,對蕙蘭一見鍾情後,他便經常到圖書館研究種植蘭花的種類及特性,閒時又到花場逛。移民兩年後回流香港,不忘把放在透明無菌玻璃樽裏的蕙蘭瓶苗,一併帶回香港種植。
「以前住康樂園,花園擺滿蘭花,現在新居不夠位放,惟有租地。」
他月花萬多元租了這片花棚,每年邀約一班蘭友往台灣花展欣賞蘭花之餘,亦購入新品種。最瘋狂的經驗是一次過買下114盆蘭花,然後運回香港。花場會準備好出境文件,待檢疫後就可帶回港,每次行程最後一晚都是留在酒店把一棵棵蘭花用報紙包好放進行李箱。為了心頭好,他扭盡六壬,曾經在日本的花卉展覽中,找到花朵雖小,卻具濃烈奶油香味的腋唇蘭,但此花種不能直接入境香港,他便轉送到台灣相熟花店老闆,再由老闆幫他辦好手續轉運香港,可謂一波三折。
達摩蘭綠葉比花嬌
半退休的他,平時只需幾個電話就能遙控股票及基金投資生意,但每天到花棚淋花、換植料、噴草藥等工夫,一天就花上三、四小時;星期六、日在花圃流連大半日是等閒事,「有時中午收市,也會抽少少時間來淋花。」曾為土木工程師的他,為每個花棚裝上自動灑水系統。流水都是從山上引來,為免夏天水太熱,冬天水太凍,他專誠設計一個系統,將山水先流入水桶裏,待水溫適中才灑噴,好讓自己去旅行時也可以安心。
日子久了,花棚蘭花數目逾1500盆共廿多個品種,最稀有的是從台灣買入的達摩蘭。記者眼中只是一盆平凡的綠葉,他卻說這個於1972年被台灣蘭農在山上發現的品種,其觀賞價值不在花,在於每片綠葉末端的自然顏色變化,記者險些要用放大鏡才看見一條幼幼的白黃色邊像絲帶一樣繞着葉邊,身旁的花癡就說:「越多白黃色帶的變化,越屬罕有。」這條色邊不能以人工或科學方法培植,正正是每盆價值數百元至萬元的達摩蘭的矜貴之處。
七年之養 花癡獨愛拖鞋蘭
樊潤彪種植蘭花30載,近15年開始專注種植形狀似拖鞋的拖鞋蘭,是蘭科下的芭菲爾亞屬(Paphiopedilum)。
對市場上易種易開花的肉餅花,他瞧不上眼,更喜歡挑戰難度,越難開花的蘭種他越覺得有趣味,像拖鞋蘭中的多花綠葉類,在他眼裏,生得越高、越長,花瓣一絲絲垂下來更美。
這個品種具耐熱特性,在低溫地區則生長緩慢,種植地方必須通風、濕度高,他就為蘭花園加設加濕機及抽風器,甚至搭建水牆,溫度、濕度、土壤狀況,任何一個細節他從不假手於人。
為等拖鞋蘭其中一個雜交種拖鞋蘭與德爾羅齊(Delrosi)開花,他把蘭花苗一年換一個盆,希望新鮮的肥料可令根部發育得更好,年復年,等到第七年才等到開花。他的花圃有500多盆拖鞋蘭,但百花齊放場面從未發生過,「有時候開一次花後,下一次花期已經是兩、三年後。」
記者眼見一片綠油油,燦爛地開花的不出十盆。開花時當然特別美,但沒花的日子總比開花多,種花的人最懂得把期待當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