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Barron's》(巴隆氏)的封面故事,是Made in America(美國製造)。
理由:美國的能源供應,全球最充裕,也最平。現在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3.55美元一單位。同等量的天然氣在歐洲,要12美元,在日本,更高達16美元。除此之外,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的估計,按照現時趨勢,十年內美國將會超越沙地,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產國。
能源是工業的基礎。冶金、化工等工業,除了原材料,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能源。巴隆氏也有提到,美國的廠地便宜;至少,比大陸便宜得多。至於人工,美國的基本成本雖然高,但是相對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差別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自動化生產技術的進步,也令到人力在生產的成本的比重越來越低。事實是,韓國的三星和歐洲的空中巴士都已經在美國置廠投產,日本的豐田更打算由美國出口汽車到歐洲。
當然,巴隆氏沒有講的就是美元長期持續偏弱,卻沒有引發美國的通脹,是特殊的情況。另外,美國聯邦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也是一個短期解決不了的問題。前者,可以令到現在美國的低成本生產環境忽然消失;至於後者,更加令人懷疑,聯邦政府會否終有一日要加稅。
但去到最終,美國有個先天優勢,就是本土的消費市場有一定規模。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起起伏伏之後,始終是世界經濟火車頭,其中一個解釋,就是美國經濟的規模。但更重要是美國的技術,總走在世界之先。在20世紀,有幾個地方曾經在技術層面和美國並駕齊驅,一是德國,另一是日本。不過,欠缺了那完整的天然資源和市場規模,最終還是要跑輸。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