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造口較小 細看分得出

臨時造口較小 細看分得出

【特稿】
對於有護士昨坦承不懂分辨永久及臨時氣管造口,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長馬光漢昨向本報記者稱,兩種氣管造口有時的確難以分辨,故查閱病人病歷十分重要。惟今次事件中,兩間涉事醫院病歷紀錄均被指出錯,馬直言:「唔應該咁寫法囉」。

專家對用字大惑不解

死者王肯構生前因患咽喉癌入院進行「全喉切除手術(total laryngectomy)」,手術後造口屬永久性。惟伊利沙伯醫院及九龍醫院的病歷紀錄,均只以英文記載王曾進行「氣管造口手術(tracheostomy)」。
馬光漢指,只註明氣管造口手術,閱讀病歷的人其實分辨不到該造口屬永久或臨時性,「冇理由冇寫laryngectomy」,他對此感到不解。他補充說,兩種造口有時確難以分辨,「都係有個窿同喉管」,但其實永久造口比臨時造口大,若醫護人員細心觀察造口,亦可分別出不同。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