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內地13億票房的迷思

特稿:內地13億票房的迷思

與其說《泰囧》是電影奇葩,令業內人士弄了一地眼鏡碎,倒不如說它是一部正常不過的片子,只有在這畸形的內地電影業上,才會變成異端。且看近年的內地電影,不是盔甲古裝片便是大製作電影,無不標榜大卡士,只追求票房有多少個億,有幾多真的顧及觀眾所需?《泰囧》平淡、寫實、不矯揉造作,它選擇了觀眾,觀眾自然選擇它。
至於這13億人民幣票房背後的迷思,才值得我們探討。《泰囧》之前,還以為內地觀眾對合拍片忍耐力較高,片商才樂此不疲的推陳出新,實則中港兩地觀眾在面對這近親繁殖下產生的畸胎都感到厭惡。合拍片不中不港,既沒本地色彩,亦欠內地情懷,演員間搭調兀突,故事內容全被規範,而又因兩地文化差異而衍生狗屁不通的情節,內地人看得一頭霧水,港人一肚子火。難道香港電影人會不明此理?但為何他們仍對合拍片趨之若鶩,甘願排隊自行閹割?說穿了,就是不捨得放棄內地市場罷了。

權力鬥爭與中國夢

直至彭浩翔去年拍攝純港片《低俗喜劇》,打正旗號玩低俗、粗口、色情,那才是港產片核心價值吧。票房勁收3,000萬,就是給合拍片說不的最漂亮方式。話說回來,《泰囧》正是一齣純國產電影,徐崢、黃渤演活中產階級的權力鬥爭,王寶強的樸實是「屌絲」們的自我投射,客串的范冰冰就是內地人追求的中國夢。比起那些歌功頌德、不切實際的主旋律電影,《泰囧》更能反映出社會實況及民生問題,觀眾易引起共鳴,嗒落也分外有味。
當然,合拍片也有成功例子。就如王家衛執導的《一代宗師》,拍攝前特別拜訪武林各派,了解中國武術起源與歷史,結果拍出來既保留中國風味,又能適當安排內地演員角色,中港兩地觀眾都能照顧得到,中港票房報捷是理所當然了。
撰文:馮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