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專家解構︰兩船撞擊僅1.1秒<br>南丫四號遭劏開 112秒已直立水面

澳洲專家解構︰兩船撞擊僅1.1秒
南丫四號遭劏開 112秒已直立水面

【海難聆訊】
【本報訊】10.1海難南丫四號極速沉沒釀成39死。獨立造船專家昨剖析快速沉船真相,揭示船隻底層6個分艙設計,最少違反兩項規例。尾艙「消失的水密門」更成沉船關鍵,專家估計當時每秒有1.4噸海水湧入南丫四號底層,船尾三個船艙同時入水,僅112秒全船幾乎直立水面,乘客無法逃生。若當時有裝上水密門,或能逃過沉船厄運。
記者︰鄭啟源 麥志榮

聆訊昨進入第24日,澳洲造船專家Armstrong發表3份海難研究報告,解開南丫四號快速沉船之謎。他指,兩船撞擊只維持1.1秒,但海泰號的船首杆及龍骨,已將南丫四號左邊船殼「劏開」,在底層機房及油箱房撞穿兩個大破洞,海水以每秒0.4至1.4噸速度湧進船內。
原本油箱房及尾艙連接通道應設「水密門」,但該門未有裝上,最後底層六個船艙有三個入水,撞船僅104秒便告沉沒,再隔8秒,船隻傾斜至70度,幾近垂直插在海床。
意外後,Armstrong以電腦軟件重組事故經過,模擬沉船情況。根據電腦模擬數據,若南丫四號出現三艙入水,勢必出現沉船結局,船員難以有足夠時間安排乘客逃生。若尾艙通道有按圖則要求裝上水密門,模擬結果顯示,撞船只會造成兩個分艙入水,船身在撞船140秒後,傾斜至50度便會停定,全船仍有足夠浮力維持在水面,可逃過沉船厄運。

船體設計違反規定

Armstrong指,本港大部份載客渡輪需要符合設立5個水密艙壁要求,並需要在船首及船尾設兩個防撞尖艙,南丫四號卻未能符合尾尖艙要求。建造南丫四號的財利船廠又堅稱,尾艙及油箱房可合併作一艙計算,但專家反駁,設計仍違反規定的「可浸長度」要求,抗沉能力成疑。
另外,船上綁帶式救生衣備受意外倖存者詬病,專家也認為,綁帶隨時會勾住椅腳,反令乘客被困,構成安全威脅。
專家報告又指出,自1912年鐵達尼號海難後,造船業已意識到水密分艙對船隻安全的重要性。不過航運界在過去100年,仍發生多宗涉及水密艙或水密門問題的嚴重海難,包括去年發生的歌詩達協和號郵輪在意大利海岸觸礁事故,同樣因三艙入水沉沒。他在報告批評,南丫四號接載超過200乘客,卻出現欠缺水密門問題,令他震驚及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