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巴格達警報 - 西西

蘋果樹下:巴格達警報 - 西西

我一直在思考《巴格達警報》這部小說的收結。作者是雅斯米納.卡黛哈(Yasmina Khadra),女姓的名字。看看內頁的相片,咦,是個男士。原名是穆罕默德.莫萊賽奧(Mohammed Moulessehoul),生於亞爾及利亞,軍校畢業,擔任軍官,卻偏愛寫小說,為了躲避審查,用太太的名字出版。後來離開軍隊遷居法國,仍用舊筆名,向太太及阿拉伯女性致敬。他用法文寫作,先後出了五本書。其中《巴》是《大誤解三部曲》的第三部,其他兩部是《喀布爾之燕》和《攻擊》。他用通俗的手法,希望引領更多的讀者破除誤解,消弭中東的戰爭。
小說以第一身敘述,自稱是貝都因人,生於伊拉克的卡非哈卡蘭,一個荒涼的小村落。即使是偏僻的地方,也逃不了戰火。九一一事件之後,美軍君臨巴格達,而且到了卡非哈卡蘭。語言不通,宗教有別,更重要的,仇恨之火會蒙蔽人的理性,於是殃及無辜,大量的平民被殺。一次,美國大兵闖入了敘述者的家裏,以搜捕恐怖分子為名,不管傷病老弱,都拖出屋外。敘事者的父親因為衣不蔽體,要取長袍穿着,在子女面前被恥辱地殺害。這位敘事者,平日被同胞視為懦夫,仇恨使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就像美國大兵,為了復仇,他離開故鄉,到了巴格達,找到了突擊組織,要求派給他任務,只要能夠殺敵,殺更多的敵,不惜犧牲。這種犧牲,還渲染了神聖的色彩。
他接到的任務很特別,也很重要,不是身懷炸藥,而是承載一種可以人傳人,又會變異的病毒。組織經過長期的實驗,自以為研製出這種終極武器。然後計劃派他前往倫敦,在病毒發作時到處走動,到大街、商場、市集,地鐵,總之是人多又流動的地方,目的是把病毒散播,傳遍各地,令許許多多的人迅速死亡。
不過敘事者在黎巴嫩機場,並沒有上機。他的改變,出於一位博士的勸告:任何戰爭都有限度,教訓敵人是一回事,把整個世界拖下水,是另外一回事。博士的看法又是經過和一位作家爭辯而改變的。都變得太快了。二十二章的小說,到了最後四五章,忽然驟變,變得頭重尾輕。如果仇恨就是會傳染的病毒,解藥又是否太易得呢?當然,好處是反映戰亂下平民的生活。
而且,令人驚異的是:突擊組織找到敘事者,正要把他處決,小說戛然而止。這位才二十一歲的年輕人,肯定凶多吉少,那麼前面「我」的故事,是誰寫的呢?哥德的少年維特,也是第一身敘述,因為他留下書信。不過死後還得由其他人補述。柯立茲說的「擱置懷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 ,是指讀者會擱置對書中超現實手法的懷疑,乖乖的讀下去,但針對的是天馬行空的作品。這小說很寫實,毫不魔幻,只奇在末結,該怎麼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