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滴墨吹花開

元氣堂:滴墨吹花開

中國民間藝術看似雕蟲小技,其實饒有趣味,譬如吹畫,呵氣一吹,生出枝幹,生出花瓣,生出落英,就像孫悟空拔根毛,吹出千萬頭馬騮來。揚開一卷六米銅版紙,點墨一吹,紅花朵朵開,美得不可勝收。

記者:周燕

攝影:林栢鈞

上海第三吹

馬良這幅六米長吹畫,枝幹是吹出來,花朵則採用龍鳳書法,畫出錯落有致的花。

六十四歲的馬良,上海人,自小習書畫,十年前開始鑽研吹畫藝術,走訪世界各地表演,又把吹畫加入陶笛作表演,有「馬良雙吹」的雅號。他的作品有《古梅新花》、《珊瑚世界》、《迎客松》、《兩隻黃鸝鳴翠柳》等等,曾經接受過深圳衛視、上海電視台訪問,有「上海第三吹」之稱,是繼朱默君和馮裕根後,第三個上海吹畫藝術家。
馬良是個很喜歡笑的人,予人非常和藹可親的感覺,說話中氣十足, 這當然了,玩的是吹畫,少點中氣也不行。眼鏡片背後原本瞇着的一雙小眼睛,一見銅版紙和黑墨,即時發出藝術家獨有的光芒,問不了多少句,他就流露出一種蠢蠢欲動的表情,明顯在技癢,想快快一顯身手。我說攝影師已準備好,他用眼神向我說了聲好,也沒太誇張地紮個甚麼四平馬,只見他腰一彎頭一低,聚精會神,深呼吸一口氣,就向光滑銅版紙上的滴墨一吹,呼呼呼,剎那間,椏枝、樹幹像動畫片般長出來了。枝幹吹出來後,花朵則採用另一種民間藝術「龍鳳書法」完成,方法是利用一個迷你鋼片油掃,沾上不同顏色深淺的紅色水墨,然後在銅版紙上打圈、沾印,畫出錯落有致的花朵。
馬良專心吹畫的模樣想當諧趣,嘴巴與滴墨不過三吋距離,頭貼着紙面左晃右搖的,就像與銅版紙接一個法式濕吻,予人感覺就像在變戲法,又像小玩意,如果在街頭表演的話,豈不成了街頭賣藝?馬良叫大家別小看這種民間藝術:「別以為是雕蟲小技,其實宜雅又宜俗,既可博庶民一笑,也可走入藝術殿堂。」沒多久,一幅六米長吹畫《太平祥瑞喜迎春 古意盎然花滿園》就完成了。

馬良接受大陸報章訪問,大題首一句「不是『吹』的」,意思是不是吹牛。

指畫,用手指直接畫山水,也是馬良鑽研的民間藝術之一。

花的圖案模仿風車形狀,花瓣顯現深淺不一的紅色。

吹畫同樣採用傳統水墨畫的顏料。

先滴墨,一吹,就變出枝幹。

吹呀吹,要吹出細緻圖案,有時得借助小管子。

龍鳳書法,不是用傳統毛筆,而是用鋼片油掃。

享受雅俗共賞

馬良從小學習書法,擅國畫,又刻印章,十年前才轉習吹畫,當年只知書畫世界的高雅情趣,不知有這門通俗小玩意,「吹畫?連門都沒有啊!」沒門路學習,幸好他有書畫底子,以同樣章法佈局構圖,在紙上創造意境,手畫之外,作畫多了一重工具──嘴巴。雖同樣是國畫,但吹畫創作不用傳統宣紙,因為宣紙很快會把墨水吸走,墨水一吸走,就再沒有吹的餘地,所以要用銅板紙。蘸一點墨汁滴入銅板紙,以嘴巴代替毛筆,呵氣一吹,猶如把工夫造詣交托無形之手,讓墨水乘風流動,化成千變萬化的圖案。經反覆試驗,他發覺吹畫同樣驚艷,「原來不難呀!有門呀!」此後,他像是發現新大陸般,吹仙鶴、吹松樹、吹櫻花,連海底世界都可以吹出來。他不介意旁人的指指點點會造成騷擾,反而享受作畫時旁人投來的好奇眼光和嘩嘩聲,博得大人小孩幾分鐘的駐足觀賞,讓他心生喜悅,「吹畫有着民間藝術的特點,那就是雅俗共賞。」
中國民間藝術繁雜,小戲法暗藏了大趣味,在尋常生活環境裏找出真情趣,如化指頭為畫筆的指畫、把麥桿作為創作素材的麥桿畫,以烙痕作圖案的烙畫等等,與吹畫一樣令人擊節讚賞。吹呀吹,看似兒戲,吹畫實際有大學問在,先要對作畫有修為,構圖成竹在胸,懂章法,會佈局。吹出的氣流大小、強弱甚至角度都會影響筆畫粗細、走勢,畫筆有形,氣流無形,運氣得宜,才可化無形為有形,把一縷氣變作一支神筆。當然,無氈無扇,神仙難變,吹畫有時也要借助小工具,如利用小管子吹出細緻一點的圖案。馬良喜歡畫梅,梅花披雪、梅花初開、踏雪尋梅,都是他筆下的世界。看情況,有時枝幹部份吹出來,而花瓣部份依然是畫;有時整整一幅畫,都是靠嘴巴吹出來,「連梅花的花朵也吹來,用『噴吹』、『滴吹』的方式吹,可以真正體現甚麼叫『純吹畫』。」吹法各異,就像寫字也有點、橫、直、撇、捺、勾,有大吹、小吹、滴吹、噴吹等等。馬良說,吹畫勝在線條自然流暢,很適合用來畫枝幹,要吹出小巧的花朵,就要靠小管,雨紛般的墨迹能夠製造渲染效果,落英繽紛就是如此意境。

馬良喜歡畫梅花,「第一花」意思是第一次綻放的梅花。

楊柳也可吹出來,真厲害。

靠吹,也可吹出一幅梅花披雪。

《太平祥瑞喜迎春 古意盎然花滿園》展覽

日期:即日至2月24日 地點:金鐘太古廣場L1層Park 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