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分贓不均的鬧劇 - 張秀賢

一場分贓不均的鬧劇 - 張秀賢

近日,劉夢熊向周刊「爆料」,指梁振英多番違反承諾,虛構視察僭建的測量師和律師,視泛民為敵我矛盾。此事,我較相信劉夢熊的說法。然而我們要清楚一點,劉夢熊只是因為疑受恩將仇報,而向外公開鮮為人知的政治交易。若劉夢熊能夠取得一官半職,他又會不會爆料呢?這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如果詳細閱過整篇訪問,就會發現劉夢熊並不是「正義之師」。他在訪問中,依舊堅持梁振英需要強硬應對反國教科及反東北發展的民眾,以及多次提到「港獨」有蔓延之勢,這種錯解民情、扭曲民意的態度,根本與梁振英「敵我矛盾論」同出一轍。兩者相比,劉夢熊只是不會將敵我矛盾說出口而已。
近日的報道亦指出,劉夢熊牽涉入一間上市公司的調查,他因此寫信至梁振英,甚至上京親自向王光亞求助,令人容易聯想到是次調查可能涉及政治打壓。事件當然還在調查中,但劉夢熊與梁振英亦有責任交代事件,以至公開對質,而不是企圖以「不評論」等字眼蒙混過關。
無論如何,今次爆料赤裸裸地顯露出當權者、既得利益者、商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當然,內裏事實是如何,涉事者心中有數。但更大的問題,這種不民主的特首選舉制度下,背後所隱藏着,許多不為人知的利益輸送。當然,有人可以把今次事件看成梁振英個人失德,導致今次事件。可是歸根究柢,市民都不可能成為這種政治制度的主體。由今次訪問爆料一事,已反映全盤選戰多以利益主導,某些傳媒因為要搶佔領先地位,因而支持梁振英。今次訪問報道雖是「過癮」之作,但筆者更為香港感到可悲。如非劉夢熊因分贓不均,遭過橋抽板而公開支持梁振英經過的話,恐怕今天香港市民仍然蒙在鼓裏。
今天既得利益者瓜分的可能只是一官半職,他朝就可以是屬我們的香港。除了奪回我們的政府,重建我們的主體,我們還有其他方法保衞香港嗎?香港人,你會如何選擇?

張秀賢
學民思潮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