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界有一句話用來形容傲慢──“What'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is good for America”,這句話出自五十年代美國通用汽車(GM)高層,他的意思是,GM規模大,對美國經濟舉足輕重;GM好,美國一定好。GM高層說這句話時,或者不是刻意傲慢,當時GM對美國經濟影響確實很大,這句話數學上或者成立,但世事會變,GM過去幾十年家道中落,這句話被人不斷重複,用來取笑GM。
指GM家道中落,並不苛刻,汽車作為商品歷史不足100年,大部份時間GM是全球最大車廠,美國市場份額直至1980年仍差不多達五成,可是過去30年市場份額不停跌。GM成為美國工業衰落的象徵,公認原因是管理不濟,一代又一代GM高層自以為是,作風僵化,看不到或不願看到外來競爭和消費者需求改變。2009年GM跌至谷底,申請破產保護,最後奧巴馬政府出手打救,才避過倒閉。
內地市場救GM一命
2009年GM在鬼門關徘徊的時候,GM表現最出色的業務是內地,今日回看,可以說救了GM不是奧巴馬,而是內地市場。有人把關於GM的名言,改為“What's good for China, is good for GM”,因為內地市場對GM太重要。GM在內地表現出色,是一個謎,內地汽車市場龍潭虎穴,以GM管理的傲慢,為何獨在內地做得出色?答案在我最近看的一本書找到,書名是《American Wheels, Chinese Roads──The Story of General Motors in China》。不管對內地汽車業是否有興趣,這本書都值得向讀者推介,因為內容牽涉很多在內地營商的經驗。
GM內地故事最令人驚訝的地方,是它在內地的業務,是跟由上海政府控制的上汽組成的合資公司──上海GM。二、三十年前,外資公司到內地做生意,多組織合資公司,心態是猛虎不及地頭蟲,特別是在凡事講究關係的內地,Guanxi這字十多年前已進入外國商人的詞彙。然而,外資在內地混熟了,發現合資模式縛手縛腳,同時內地政策越來越放,外資公司紛紛改以獨資經營。內地做生意已經夠難,GM以管理差勁見稱,在內地卻以合資模式闖出佳績,這故事怎能不精采。
GM在內地選用合資模式非自顧,內地政府嚴控汽車工業,規定外資持股不得超過五成。內地政府開放汽車市場予外資,自願把這塊肥豬肉跟外國人分享,理念是一招叫「市場換技術」,我在本欄(2012年8月27日)曾分析這策略的失敗。內地政府希望引入擁有技術的外資,不惜讓外資賺錢,條件是外資須轉移技術予內地合作夥伴,假以時日,助內地車企打開自己的汽車路。「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失敗,外資賺了錢,但技術轉移原來不簡單,一來外資不真心轉移,二來技術是無形工藝,靠經驗累積,不可能隨意搬來搬去。合資車企先天有很多限制,最明顯是兩個貌合神離的夥伴,亦敵亦友。
上海GM在主觀(管理不濟)和客觀(車企難做)的不利環境下,做出佳績,原因值得探討。這本書的作者擁有豐富內地汽車業經驗,認識很多主要參與者,有見地同時有八卦,看起來很流暢。我看完的結論是,上海GM成功有必然和偶然的因素。
上海冇王管 反有利營運
必然因素是,GM管理不濟,因此內地合資公司做得好。你沒聽錯,它「好」,因為它「渣」。我提出的論點是,合資公司是一頭怪動物,很難打理,進取管理容易製造矛盾,GM管理層懶散,早年根本無人理會內地業務,「冇王管」為上海GM做就獨立營運環境,反而有利上海GM發展。
上海GM股權最初是各佔一半,即係兩個老闆,這種關係最常見是出現兩個權力中心,兩個股東互不信任,員工無所適從。GM在美國猶如沒落皇朝,昏君、太后、東廠等角色,一一齊全,不過GM在美國忙於折磨自己,無閒關心內地業務,因此上海GM成為GM唯一淨土。
冇王管不代表合資公司會自動變得出色,上海GM在內地成功,有其偶然因素──找到一個合適領軍人選。這本書的英雄人物,是1997至2005年上海GM總裁墨菲(Philip Murtaugh)。墨菲經歷GM最艱苦起步時期,帶領上海GM起飛,在眾多合資車企中殺出重圍,奠定領先位置。
墨菲是偶然因素,因為擁有墨菲這種胸襟的企管人不多見,至少不會在GM找到。墨菲須跟上汽這合作夥伴周旋,先天上上汽不信任GM,認定GM是吸血鬼。另一方面,墨菲須向GM總部滙報,可幸初年GM總部不大理會他。墨菲從開始真心把上海GM當作是一個兩方合作,他在公司的名言是“When you give, you get”。他在上海成立科研中心,大方讓上汽參與,他認為各懷鬼貽的氣氛不可能做出成績。合資公司理論上是獨立個體,合資公司員工應把合資公司利益放到最前,而不是自己原屬公司的利益,但很少人做得到。慢慢下來,上汽也逐漸對墨菲產生尊重。
前總裁建立信任文化
在美國和上海工作過的GM員工,指上海GM的工作氣氛跟美國截然不同,甚至認為上海GM形成一套自己的文化,這套文化建基於信任。墨菲跟員工打成一片,公餘在家中安排活動,中美關係罕有地融洽。內地合資喜歡聘請一些所謂「中國通」來領軍,我的經驗是,中國通大都高高在上,階級觀念重,不願意融入團隊。中國通大都有固定任期,任期滿便轉到另一個崗位,屬於「過客式」領袖,擅長在公司內鑽空子,多過創造成績。上海GM找到墨菲,屬偶然多於必然。
墨菲在2005年離開上海GM,當時是內地車界大新聞,這本書分析墨菲離開的原因。從上海GM成立開始,GM內地業務滙報給GM亞太,而GM亞太位於新加坡。在九十年代,美國人選擇亞洲區總部,大都選址新加坡或香港。墨菲任期內,他跟位於新加坡的上司關係良好,給他很大自由度。後來GM亞太換人,新人發現上海GM佔GM亞太收入九成,因此把GM亞太搬去上海。
問題開始出現,墨菲見上司不再是搭幾小時飛機,而是幾分鐘車程。大家試想,GM亞太九成收入來自上海GM,GM亞太總裁應花時間處理上海GM,抑或餘下一成的事宜?墨菲發現他的老闆在篤他背脊,對於習慣了自主的企管人,這不是理想工作環境。這些人事關係,讀者可能似曾相識,好的東西大都不會長久,總有人刻意去破壞它。
內地汽車市場開放了二、三十年,「市場換技術」策略不成功,內地大型車企中,唯一稍為掌握到自主技術,是上汽,這是拜GM這特殊關係所賜。內地合資車企大都勾心鬥角,上海GM的股東關係罕有地融洽,而融洽氣氛亦反映在上海GM業績上。2011年,上海GM售出250萬部車,營業額是300億美元,盈利是32億美元。今日GM最大和最賺錢的市場,是內地。
這本書透露鮮為人知的內幕。2009年,GM陷破產邊緣,神秘地傳出GM把上海GM的1%股權,以低價轉讓予上汽,即是上海GM股權變成上汽51%,GM49%,當時很多人摸不着頭腦,GM沒理由以賤價出售上海GM股權。原來GM債務重組,即使有美國政府插手,也曾陷於崩潰,最後靠上汽出面,由內地銀行向GM提供貸款,其他債主才放心參與拯救。可以說,是內地救了GM。今年奧巴馬成功連任,最大經濟政績是拯救GM,或者可以說,是內地救了奧巴馬。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