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出家門,注定迎來不同招牌的美學衝擊。這裏提到的招牌,不獨指店舖招牌,還包括廣告、海報、街招等。已故蘋果教主在選修過字型學後,曾說過「它在美學、歷史與藝術上的精湛之處是科學所無法精確捕捉的……」設計師瘋文字未嘗無因,當過往那些優美的手寫招牌字體,逐漸被電腦字體所取代,我們更珍惜穿梭大街小巷,尋找漂亮手寫字體的機會。
記者:邵超
攝影:陳盛臣、陳永威、楊錦文
瘋文字 來日方長?
打着這篇文章時,畫面上出現的是新細明體,跟刊在報上的一樣。我可以按一個掣,把它換成仿宋、黑體等,放大縮小、粗體斜體或加橫線,有無數罐頭字庫可選。走在街上,招牌上的字體,楷顏隸行草書樣樣不缺,但感覺不到溫度,它們不過是冰冷的印刷品,失卻造字的味道。外國人來香港很喜歡拍招牌,記得這現象還成為新聞熱過一陣子。有次跟《黑紙》設計師Sunny從活字印刷談起,談到他正在籌備有關招牌的書,現在已經收集了六十幅珍藏。想想他從念設計時開始,已習慣用相機記錄漂亮的招牌,六十幅是精華。
「很多人欣賞招牌,會特意從橫撇捺書法上看,當我收集時,反而把這些書法賞析放到最後,我重視的是環境或社會裏的文字生態。提生態一詞好像太嚴肅,但生活中,字無處不在,現在社會個個被電腦洗腦,小孩子用iPad,已在接觸新細明體,字體生態單一,失去了以前書法的潛移默化的修為。」This city is dying,Sunny最看不過眼那些引致光害的大型LED廣告招牌:「太耀眼反而令我不想停低觀看,以前的霓虹光管招牌也很璀璨,卻不刺眼,令人看得舒服。」一個亮眼的招牌會教人銘記於心,但更多時候,店舖職員手寫的價錢牌或促銷廣告標語,無關字體美與醜,讓人看着覺得窩心。Sunny逛街時總是留意兩旁或「擔天望地」,在油麻地、深水埗、土瓜灣和觀塘等舊區裏穿梭,或到深山總有驚喜,他的收藏裏就有遠征大嶼山分流的嶼南界碑,招牌裏藏着民間智慧。「曾經看過一個地產舖的廣告,A3尺寸,用不同的螢光筆以作分類和結構,讀了幾年設計的人亦未必拿揑到重點,寫的人則從職業需要自己研究出來。」
清拆危險及棄置招牌,間接讓充滿歷史的手寫招牌加速消失,還有千篇一律的連鎖店,噢!說錯了,應是千篇一律的自由行都撐的連鎖店。招牌是香港標誌性美學和本土文化,在瘋狂加租下顯得力量微弱。好旺角麵家、天后祥利冰室、銅鑼灣利苑粥麵結業,直至多年以後,想起店裏收銀機、人味,還記得看了多年的招牌。假若以後只剩下百老匯、麥當勞、莎莎等大店舖,香港還剩下甚麼?Sunny又打個比喻,打賭有多少香港人知道2012年有個香港設計年以「創意城市,設計驅動」的口號:「我是行內人都感受唔到。」荒謬到想建議eminleo拍一齣《希特拉都唔知香港是設計之都》。藉手寫招牌來個生活美學薰陶,彷彿是天方夜譚。「字型學、文字設計的發揚方式不能局限在設計界,政府做的是大方向,有甚麼方法令市民參與到?政府鼓勵創意工業,稱為工業,凌駕於創意,過份着重錢字。」幾時都話官商齊心!
手寫招牌其實不限書法,在網上看到一部落格,提醒我們有個間字的摩登年代。間字沒有書法字的老氣橫秋,在還未有Macintosh的時候,每逢廣告人要做巨型外牆海報或設計招牌時,需要人手逐筆勾畫大字,雞仔嘜是典型例子:「由酒樓、冰室、髮廊、藥房、雜誌名稱、唱片封套、邵氏電影以至黃金年代的翡翠劇場,都充斥着這類摩登又有型的『間字』。」當八十年代達明一派和林憶蓮催谷的都市一詞興起,全民皆宋體黑體,間字到了九十年代都市一詞過氣才復興。手寫書法和間字招牌,咬出來都有血有汗,隔一段時間又復興,期待有一個十年,電腦字被取代,讓手寫字半球也不過份。
手寫招牌 街頭英雄
看燈紅酒綠的招牌,去砵蘭街準沒錯,原以為這裏只有情色和消費,還容得下文化。七八十年代砵蘭街的字檔共有九檔,華戈是碩果僅存的一檔。華戈原名馮兆華,在砵蘭街肯德基旁擺檔廿多年未易位置,從他學習書法的廣告界人士不少,大隱隱於市,大家未識其人,總會認得其字,王晶、杜琪峯、周星馳等都找他寫片名,《逃學威龍》、《奪帥》、《黑社會以和為貴》、《一代宗師》裏的所有商號,美心皇宮、德福廣場、麥浚龍《天生地夢》,皆出自其手。華戈不是家學淵源,但父親和舅父也愛書法,多看多寫便自學成才;小時候家裏經濟不好,有八兄弟姐妹,他排第五,寫字的毛筆,是父兄棄用的筆,有股傲氣要用最差的筆,寫出最好的字來。鄉居歲月簡樸,華戈喜歡看雲,雲裏有字,偶爾跑去看大戲,有動有靜的環境培養了觸覺,直至三十多歲才出道。一九七九年來港後打電器行工,一個月才九百元,一次參加比賽贏了優異獎,自此有人找他寫招牌,第一次收一百元,興奮難忘,雄心壯志印名片和買傳呼機,傳呼機月費八十大元!最初沒人脈,到舊區掃樓,試過被人走數,或壓價,但他沒所謂,其後以二千八百元頂讓砵蘭街字檔才叫安穩,一般字檔先收錢才寫,華戈開檔以來從來是貨到付款,寫的字「對得起自己,也要對得起別人」。當年全條街以他最年輕:「以前做到未停過手,酒樓、舖頭、地盤圍板都是我們這些字檔畫,酒樓冬天畫蛇宴、火鍋,中秋畫嫦娥奔月,過年畫一男一女燒炮仗、年糕,真係做唔切。」現時電腦取代了絕大部份的廣告,華戈覺得可惜:「以前招牌廣告是知識交流和傳遞,會寫賣乜,如角鐵、五金,較有人情味。」華戈當年膽正命平,畫大廈外牆招牌,每字數呎,沒起草,腰繫一條繩,腳繞棚架,一手提油漆,一手提筆,如表演特技般一氣呵成書寫!「現在寫三吋字,拿去放幾大都得,大筆留來紀念。」
自認有眼不識華戈,偶爾行經砵蘭街卻沒發現字檔的存在。他每年聖誕節左右才會開檔,寫揮春寫到年廿九,其餘日子則開班授徒。「如果我淨係企喺度,你唔知我做乜㗎喎。」說時露出華戈招牌笑容。他三年前正式收生教書法,工欲善其事,為學生設計入門的兼毛筆:「兼毛筆外層是羊毛,中間用兔毛,兔鬚毛不軟不硬,寫得出彈得返,羊毛雖太軟彈唔返起,但含墨量多,取兩者之長,讓初學者有成功感,自然學下去。」他又說讀帖有益,最欣賞王羲之的書法。
華戈的商業登記證上,業務性質寫書法家,他雖不是書法名家,卻是街頭書法家和電影業之寶,他笑稱社會跟紅頂白,大商舖自然喜歡找區建公等名家,但他做擺街檔的,是為人民服務。問他擔心書法會被電腦取代,他說不:「書法昇華藝術層面,給人欣賞,電腦一按就有,唔係叫寫字!」在港鐵港島線上,或遊走在不同的街道,我們嗅到不同形式的墨水和人氣,只是,舊的,總有一些如新製街牌般刻板的東西來取代,哀哉!
華戈書法班
查詢:9075 0113
鑿字 留白的藝術
旺角街頭還有一個書法家,七十多歲的胡丁強。胡伯的字檔在朗豪坊對面,就着圍欄掛起書法和鑿字作品。鑿字常見於大廈樓層數字和噴漆警告標語「不准吸煙」「不准標貼」,在街上總會看過裝修師傅、通渠的噴漆廣告。胡伯在街頭逾廿多年,主要寫顏體,字檔寫着「鑿過就知」,鑿字優美之處在於留白,留白是基於應用的操作,每字有留白位,鐵支才不會斷裂,頗符中國留有餘地的處世哲學。看胡伯鑿字,赫見自中學以來很久沒見的量角尺和三角尺,鑿數字及英文時,在方裏畫圓,便可畫出完美的圖形,然後藉着不同弧度的金屬片,以人手鑿洞,因此每個數字和文字都像書法,有着個人氣息。電腦𠝹字興起,昔日旺角有多家字嘜檔(鑿字檔),現時尚存四檔,分別在朗豪坊對面和新填地街,招牌店店主狠批鑿字會消失,鑿字會有另一個復興期嗎?
鑿字胡丁強
查詢:9085 8969
中上環大書法家足蹟
最早的招牌是酒旗,是最古老的廣告形式。以前商號好請有功名之人寫招牌,以顯地位,近代有名的有毛主席和郭沫若,後者的真迹便有中國銀行和中國旅行社,香港手寫招牌有四大名家,區建公、啟功、饒宗頤和陳文傑。
區建公:北魏體公認最佳,奇華餅家、奇華禮餅專家、長春正行、嘉文書局均出自其手筆。
啟 功:字體富有文化人氣度,多為公營機構題字,如香港公開大學、仁濟醫院、香港中華總商會、北京同仁堂等。
饒宗頤:心經簡林傳誦一時,帶古意和金石味的字體夠壓場,作品有香港公益金、香港大學、香港歷史博物館。
陳文傑:多為酒樓商舖寫招牌,隸書尤其出色,九龍窩打老道佛教法住學會是佳作。
荷李活道一帶是古玩藝廊及老字號的集中地,文化薈萃,可以與很多書法名家不期相遇,從中環往文武廟行,眼睛都在遊走於書法大道之間,不亦樂乎!有時,會覺得這條街上的古玩店留住了時光,永遠的光鮮亮麗,事實是,即使瘋狂的租金沒讓書法名家的真迹消失,但牌匾換了材質,已失卻味道。
永興行 荷李活道158號B
已故劉炳森是國寶級書法家,他的隸書風格別樹一幟,曾出版多部字帖。
松山 荷李活道199A號
范曾是中國首富畫家,現任北京大學中國書畫研究院導師,同址仲達精舍亦是范曾所題,今已不見。
玉庭齋及藏希堂 荷李活道225號
中國著名書法家游嘉瑞酷愛書法篆刻,1994年曾在香港義賣書法作品80幅籌得二百萬元善款。
志德堂 荷李活道223號
由陳方安生的母親方召麐所書,她師從錢松喦、趙少昂和張大千等大師,書法被評為剛毅沉厚。
繼遠美術 荷李活道142號
出自華仁舊生何百里之手,他師從嶺南派大師趙少昂,年輕時因運動傷害而專心繪畫。
利興古玩木刻 荷李活道123號
全港過半數小學都在讀佘雪曼的帖,連謝雪心和周梁淑怡都是他的學生,尤善瘦金體,又自創「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