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陳校長身體一向健康,最近察覺靜止時會手震,而且經常膊頭痠痛。醫生發現他除了震顫外,還有肌肉僵硬和活動遲緩,左手的症狀也較右手嚴重。陳校長的臨床診斷為早期柏金遜症,服用醫生處方的左旋多巴後,震顫與僵硬等已有所進步,醫生叮囑他要長期覆診,因為柏金遜症會隨着年紀加深,藥物的份量亦要因應病情調整。
55歲的家庭主婦黃女士患有耳水不平衡,每次頭暈,她便自行在街尾的藥房買止暈藥吃,結果養成每天服藥的習慣。家人察覺她行動緩慢,而且經常木無表情,擔心是柏金遜症,便帶她到診所檢查。醫生發現她長期服用的原來是多巴胺阻斷劑(Prochlorperazine),她是患了藥物引起的柏金遜症候群,停止服藥後,症狀便逐漸改善。
34歲貨車司機潘先生也是疑似柏金遜症個案,檢查發現他脾臟發大,眼睛虹膜的外圍更有一圈啡黃的色素(Kayser-Fleischer ring),那是銅元素中毒的表徵。血液化驗證實潘先生患了威爾森氏症(Wilson's disease),患者的基因缺陷令他們身體累積銅元素,不但會併發肝硬化,更能影響腦部引致柏金遜症候群。潘先生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
84歲的陳婆婆患高血壓,因步履不穩和經常跌倒入院。臨床檢查發現陳婆婆有肌肉僵硬與活動遲緩等類似柏金遜症的表徵,但下肢的症狀較上肢嚴重得多,家人也察覺她近年記憶力開始衰退。電腦掃描顯示陳婆婆腦部有多處缺血性中風,服用左旋多巴後病情也沒有好轉。陳婆婆的診斷為腦血管病引致的假性柏金遜症候群(Vascular pseudoparkinsonism)。
醫生需要小心區分典型與非典型的柏金遜症候群,病人的展望和需要的治療都會有所分別。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