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在去周宣佈施政報告後,坊間對於房屋政策部份,普遍有負面評價,最多人批評的是單位供應量要漫長的等待,動輒好幾年光景,未能即時到位,因此未能令冇殼蝸牛、劏房居民的問題馬上解決。
無論如何,從這份施政報告中,大家應該留意到一個重要訊號:梁振英是展示了增加供應的決心。與前朝曾蔭權的房屋政策不同,當年曾特首純粹計算來自地產發展商的供應,而梁振英則要積極開發新的土地,包括新界東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以及在維港以外填海等。雖然上述造地大計,動輒都要十年八年,但在未來兩至三年間,我們可能就會看到這些供應。
這些造地大計公佈後,樓價未見回調,更有人起哄要封盤及反價,因為報告內並冇打壓樓價的措施,樓價一片續升之象。然而若回想1997年的情況,當董建華宣佈「八萬五」建屋目標時,樓價也沒有即時回落,直至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八萬五」才顯露了它的殺傷力。
大量新供應影響大
在短期之內,大家都不會看到有很多新供應出現,然而,它們將會逐漸浮出水面,是另類的「溫水煮蛙」,大量新供應會在不經不覺間先後落成。
短短幾年後,市場會突然發現新單位大幅增加,尤其經歷多年低息後,利率很可能會上升,屆時左右夾擊,恐慌性場面就不難想像了。
與股票市場不同,購買物業是一項非常長遠的投資,在未來幾年間,樓市轉向的風險,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張一鳴
NeutronPacific創辦人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