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深圳前海有三大地主,概念股瘋炒,但這個「特區中的特區」未來發展細節仍有待逐步公佈,惟目前幾可肯定的是,前海所着重的是打造集金融、貿易、科技及服務等多項產業的經濟區,絕非房地產開發之餘,更旨在吸納大小企業開發,其發展方向、以及是否可衍生高地價等,值得深思。讀者要投資前海地主股之前,首先也要研究清楚上述因素。
產業發展成首要目標
前海政策細則至今未有時間表,市場憧憬農曆新年前,政策框架可出台。而據十二.五規劃,在佔約15平方公里的前海範圍內,力爭以10年時間完成「三步走」戰略,即2015年前本地生產總值(GDP)達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緊接五年建設現代化及國際化;2020年GDP增至1,500億元。由於前海去年GDP僅約50億元,倘按目標推進,前海土地發展將甚為迅速,這成為市場憧憬前海地主股的原因。
值得留意的是,前海的出現在於中央疑借助香港的平台,開發一個制度創新並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主要利用基建及地利的優勢,滙聚各地大小企業並共同開拓,冀最終為內地其他城市借鏡。假如,項目引發當地土地價格急升,房價及租金亦難避免要暴漲,變相是提升企業的開發成本,豈非本末倒置?內地有學者早已估計,當局會以產業發展為首要目標,並有機會以一定手段壓抑及限制房產價漲幅,土地價格實際不宜有過份憧憬。
地主股效應快速減退
事實上,有傳前海當局今年3月將以「招拍掛」形式完成首批土地出讓,反映政府手上仍掌握一定土地權,顯然未急於一時向其他公司收地。而目前仍處於基建開發階段的前海,要完成全部地皮拓展,估計需時不短,一個10年的概念,投資者又何以急於一時押注?
市場反應勝過千言萬話,深圳系股份藉地主概念狂飆一日之後,最近兩日炒風已轉平淡,深圳國際(152)昨回吐6.3%,成交額大縮逾六成,明顯未有承接,資金漸轉向首批獲參與前海人民幣跨境貸款的銀行炒作,東亞(023)及恒生(011)昨齊齊造好,惟效應顯然已大減。前海地主股的概念虛實,不言而喻。
記者:林靜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