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悠剛剛派了成績表,中文科的表現有點退步了。雖然我天天在家嘮嘮叨叨,但由於其他科目的功課壓力實在不小,她有更多藉口將最困難又最沒興趣的中文科放到最後,勉強滿足了老師的最低要求,其他方面譬如多看一本書、每星期寫一篇周記等,最後都統統束之高閣。
一直以為學好中文只是國際學校學生的煩惱,卻原來新推出的文憑試,中文科同樣是高中生的「殺手」。據報在傳統英中名校中,超過九成學生中文成績比英文差,其中拔萃男書院有超過一成學生的中文科更不達三級,未能符合本港大學最低入學要求的。「唔識中文」變了升學、就業的絆腳石,《蘋果》也曾報道,一名印度裔女生在城市大學法律系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只因「唔識中文」,令求職處處碰壁。
如何學好中文、怎樣提升孩子對中文科的興趣?這些年來我真是費煞思量。曾經聘請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幼稚園中文教師,以一對一的形式私人授課,結果小悠竟然坐着打瞌睡。可能單對單太悶吧,改做Kumon(公文式),選擇較她年級低兩個程度的課程,每天一點小功課,希望細水長流有幫助,然而她基本上是亂填一通,及格率長期維持在百分之三十。至於很多小學生的日常功課「每日一篇」,三次試做機會通常都用盡,換言之,同樣是不求甚解地胡亂作答。
一個靠文字維生的報人,孩子中文水平原來是不會在耳濡目染下得以提升的,相反可能因為大家都是如是想,令他們更有壓力。新移民小孩可以由不懂ABC,努力不懈下令英文水平突飛猛進;黎智英當年也是由目不識丁的窮小子,自修下一口流利英語令大學畢業生也汗顏。但關於一個中文差勁的學生可以如何扭轉乾坤的事迹,卻實在少有聽聞,很想徵求這一類的勵志故事,好作孩子的心靈雞湯。
中文學不好,未必關乎能力問題,反而學習心態更重要。若她根本沒興趣,枉我如何花錢花心思也是徒勞。吸取了小悠的慘痛教訓,我們在小芊幼稚園階段已很着重提升她對中文的興趣,譬如睡前故事盡量選讀中文的;盡挑一些插圖精美的中文故事書(台灣出版的書籍較有保證)引起她的閱讀興趣;年長一點了,就每星期抽兩三張畫上搞笑圖畫的成語卡,給她說說成語故事,因為比較不易明白,之後要不斷重溫。某天她做功課時擔天望地,給我好好訓斥了一頓,突然爆出一句「咁係唔係要一鼓作氣咁做完?」上星期她在學校與同學們有點齟齬,回家後大吐苦水:「佢哋成日朝三暮四,真係好煩!」我心裏暗笑,知道處心積慮的成語策略算是奏效了。
現代家長經常強調要贏在起跑線,在學習中文方面,我倒是十分認同,遲了起步,未能與中文結為好友,往後實在不易追回。
作者:蕭煒春(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