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LENGER】
寒冷天氣警告生效,氣溫只得10℃,當大部份人仍在被窩裏與睡魔糾纏,有一群人清晨5時已經來到深水灣游早水了。一個個在低溫中換上泳褲,露出赤條條的上身,脫掉衣服也同時卸下包袱,一跳入水,煩惱憂愁也隨着水花而散開。在三個寒風凜冽的早上,各有綽號的泳客,人人自發帶熱茶、餅乾糖果與大家分享,閒時又會聯群結隊去飲早茶,嘻嘻哈哈。一個沙灘把不同階層的人連繫在一起,當這個城市還在冰冷的空氣中沉睡,在最冷的海水裏卻有最真摯的溫情。
記者:黃子配 吳宛蔚 攝影:羅君豪 黃永俊
深水灣水怪:試過捉到6斤重海鱸!
自50歲開始游早水,至今游了足足20年的阿黃,捉魚是他的拿手好戲,「浮台底特別多魚,試過最勁一次捉到條6斤重的海鱸!」每日天亮前,他和另一個「深水灣水怪」阿陳都會先行下水撒魚網,在眾人游畢水上岸後,二人再次齊齊落水收回魚網,又會戴上手套潛入水底徒手捉魚,「深水灣水怪」果然並非浪得虛名,那個早上親眼見證他倆一共捉到兩大隻墨魚、幾隻蟹、幾條沙鯭和黃𩶘䱽,收穫非常豐富。每次兩個水怪上岸,其他泳友都會熱切期待,希望可分得一杯羹,有時他們會把收穫分給其他泳友,又或是各自回家烹煮後再拿出來與大家分甘同味,分享就吃得最滋味。
父子檔:游早水更close
撐着拐杖的華叔已屆82歲高齡,但每天早上5時都會由幼子駕車來到深水灣游早水。家住九龍加多利山,本身從事珠寶及酒樓等生意的華叔游泳年資超過30年,早年在美國及澳洲居住時已有游早水的習慣,他一向在馬料水及清水灣一帶游水,更自掏荷包在清水灣建了一間泳屋供泳友更衣,但年紀漸大,清水灣的百級長樓梯對他來說有點吃力,就改到比較方便的深水灣。華叔每朝會先在泳灘上晨運,天亮後則換上連身潛水衣下水,在岸邊「浸」幾分鐘後就離開,「老咗唔游得咁耐,但慣咗朝朝都要落一落水,唔游唔舒服。」從前,華叔會親自駕車和太太一同游早水,但近來太太患病,一直住在美國的幼子就專程回來照顧母親,還子代母職,每日陪爸爸去游早水,每次華叔沖洗完畢,他又會第一時間跑過去幫爸爸打點一切,他說:「爸爸年紀大我不放心他一個人來,一齊游我又健康佢又開心。雖然要留下兩個女兒在美國,但我覺得都是值得的。」
46年常客:六一八水災照落水
大林自六十年代末就開始每天到深水灣游早水,今年已是第46個年頭,風雨不改每日駕車到沙灘,「最難忘一年冬天氣溫只有3至4度,上水後沖身,水點滴到身上都會出煙。」低溫今日不復見,但惡劣天氣卻年年有,每次天文台掛八號風球,他就最忙,「清晨開住電視,見訊號箭嘴向上,就即時出門。」就算海水變成泥色、波濤洶湧都不怕,「只要游得近岸就沒問題,我連72年的六一八水災,半山山泥傾瀉都照下水。」
沙灘教主:泳友給我溫暖
信奉天主教的「沙灘教主」家住大埔,但每日清晨5時就到達深水灣游早水,寧願舟車勞頓都不放棄與相識廿多年的老泳友相聚。他多年前經歷事業低潮,更曾經破產,游早水重燃他的鬥志,沙灘上認識的泳友給他溫暖,「他們走過來拍拍我膊頭,勝過千言萬語。」即使由原來居住的杏花邨複式單位遷往大埔,仍風雨不改,每天5時許就會駕車到深水灣報到。他甚至會專程先駛往筲箕灣接載其他沒駕車的泳友,見到有人在巴士站等車,他也會順路載一程。沙灘教主是沙灘上的友誼先生,不時自發舉辦活動,他謙虛地把光環往老友身上推,「這班人好好,臨近農曆新年我會去探訪獨居老人,(泳友)華叔就即刻話捐一百盒餅乾,(泳友)布殊又捐一百包話梅,咁好嘅人邊度搵?」
最佳拍檔:除剩泳褲,大家都一樣
兩位年紀相差十多載,在泳灘上卻是最佳的拍檔,亦是所有泳客眼中游得最快最好的。天氣冷,一般泳客只能游20分鐘,他倆游逾半小時,離灘800米。炎夏更可游上一小時至海洋公園對出水域。忠仔的泳齡只有十多年,本來喜歡每日到寶雲道練跑,參加過本地馬拉松比賽,可惜十多年前因膝蓋勞損被迫放棄而轉向大海,發洩每日都要做運動才安樂的精力。黃Sir今年67歲,廿多歲就開始每日到深水灣報到。每朝用15分鐘,開車由跑馬地的家到深水灣減壓是他最享受的,「只要踏上沙灘,對住茫茫大海,心情自然豁然開朗。下水後只需不停向前游,煩惱全消。」忠仔明明游得快,但為了黃Sir這個伴就寧願放慢速度,有對方在身邊可以互相支持。二人從不需致電相約,自然會有默契地每朝天亮沙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