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王爾德 - 邁克

身為王爾德 - 邁克

不怕你把「大同志主義」的帽子往我頭上扣:九八年《猶大之吻》倫敦首演,由當時得令的Liam Neeson飾十九世紀末最膾炙人口的基佬劇作家,慕名而往的我只覺得整齣戲普普通通,反而更喜歡同期的《審判王爾德》;十五年後西盡的新版本原則上一字不易,但擔正的是出櫃前帥哥Rupert Everett,我就忽然認為David Hare的劇本好極了,亦莊亦諧抵死到肉,主角配角無一不栩栩如生。當然是戴了有色眼鏡入場,異性戀者演技再精湛,扮德高望重或聲名狼藉的基icon都不及自己友神韻天成,縱使保養得太光滑的膠面照片裏左看右看不順眼,舞台遠眺完全沒有表情不肯埋位的弊病,舉手投足盡得風流。
無巧不成書,大除夕在巴黎也看了一齣借王爾德發揮的話劇《身為奧斯卡的重要性》,小劇場非常溫暖,細眉細眼的拾零也別具心思,可是如珠的妙語以法語演繹,不但氣味大打折扣,恃住識幾個英文字的王氏忠實粉絲還忙於分心將金句還原,把自己搞得一頭煙。更巧的是,此行的主打節目《第十二夜》,莎士比亞筆下表錯情的懵佬Malvolio飾演者竟然是Stephen Fry,他在電影《心太羈》演的同志老祖宗被公認為典範,沒想到事隔多年遙遙和穿上同一雙鞋子的小師弟打對台。王爾德這口古井真是好使好用,曾幾何時進念二十面體也打過他主意,天真的我還厚着臉皮獻計,建議情商甘國亮或者楊凡出任主角──兩位都天衣無縫,如何取捨教人頭痛。可惜滿肚密圈的導演根本志不在此,後來排出來的戲叫《快樂王子》,掛頭牌的是吳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