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至2月,本港氣溫普遍寒冷,長者年老體弱,加上可能患有各種長期病,若再因保暖不足出現低溫症,缺乏適當護理,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氣溫18℃為警界線
人體的平均體溫,約維持在攝氏37度,若因種種因素,導致體溫下降至35度或以下,即可被視為出現低溫症。綜觀全球,此症的發生率並不算高,約每1萬人中有4至68人患上,加上本港處於亞熱帶區域,平均發生率相對更低;然而,當地區溫度下降至18度以下,長者出現低溫症的機率便會上升,當中一些有中風、心臟衰弱、營養不良、患上各類情緒病、糖尿病或末期肝或腎病的長者,患低溫症機率更高。
當體溫下降至35度時,會開始出現手震、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等症狀,若體溫繼續下降至32度時,手震等症狀開始消失,身體的新陳代謝機能減退,血壓及心跳急降,至體溫跌至30度時,相關的生命迹象已大幅消退,患者亦會神志不清,此時若再不為患者保暖,其死亡風險大增。
若發現長者出現以上低溫症迹象,應即時為他們做好各項保溫措施,防止體溫持續下降,例如以毛氈覆蓋身體(不建議使用電氈或熱水袋),並可讓他們慢慢喝下溫水,關好擋風門窗,保持室內溫度攝氏20至24度。若發現患者神志不清及行為有異,應盡早求醫。照顧者亦應留意天氣報告,若氣溫低於18度或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更應提醒長者做足保暖工夫。
學會網址︰ http://www.hkgerisoc.org
撰文: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江明熙
老友所醫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