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學位量寬 - 盧先亞

好不主席:學位量寬 - 盧先亞

統計處剛發表有關青年人口的普查報告指出,本港的青年(15至24歲)人口有86萬,比10年前略減。然同齡組別勞動人口的減幅卻相對顯著,其中原因,就是青年在學的比率在過去十年持續增長,具大專教育程度的青年由過去兩成不到的比例,增至四成。

若有相關官員負責解述,當然又是侃侃而談甚麼本港教育政策得宜,教育水平以至人口質素全面提升,並已步向知識型社會……避而不說的,還不就是驕人背後,那大堆似是而非的文憑、證書及副學士學位的激增數目!

港青人工跑輸通脹

經濟大環境是量化寬鬆,本地教育的氣候也是如此,學位/歷同樣量化寬鬆。前者釀成資產泡沫,後者造就供過於求。這幾年香港經濟縱見增長,然分配不均的情況越加嚴重,下流格局既成,雖可保住就業率,卻保不住人工。
數據又顯示,有逾六成青年從事一般文職、服務或銷售工作,而收入中位數更未能與時並進,且跟10年前一樣,仍停留在8000大元水平。寫到呢度,我即刻詢問公司人力資源部,我哋聘用大學畢業生嘅薪金起跳大約係幾多,還好,起碼過萬。
怎說,香港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累積升幅已達12%,其實我都唔知可以列舉啲乜嘢民生所需,過去十年價格只係加咗12%!總之,港青薪資就係完全跑輸通脹。歸根究柢,高等教育普及,又或氾濫充數,無非就是變相延後青年投入勞動市場,對減低失業率,或起碼穩住情況,社會唔會有咁多「雙失」青年,始終發揮一時作用。這亦是當年董伯伯草率拍板,欲大力推動「副學士」計劃的盤算。難為咗後生,呢頭畀完唔少學費,讀咗幾年又唔三唔四,出嚟做嘢更加唔上唔落。
其實早前亦有經濟雜誌根據美國教育數據,做過另一研究。若從1983年起計,美國大學學費增幅較通脹率高五倍。經通脹調整後,2007年畢業生的起薪點則與1979年時的幾乎一樣,情況比起我哋仲差,況且人家都係貨真價實嘅本科學位。
想想量化寬鬆下,普普通通嘅樓價都要8000元一呎;而學位量寬下,大學生就只夠用一個整月人工買一呎地方,怎不諷刺。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