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掩沒了祖兒!──遊行與不諮詢之後 - 陳嘉銘

蘋果聲色:
掩沒了祖兒!──遊行與不諮詢之後 - 陳嘉銘

繼黃耀明與何韻詩出櫃,上周日有支持「性傾向歧視立法」遊行的同時,息影藝人姚煒與女兒趙式芝,在另一邊廂的教會反立法集會上抱頭痛哭。弔詭之處,是趙式芝作為「已婚同志」,卻現身反立法場地,就可見同性戀者畢竟矛盾重重──一方面想立法保障,可是仍面對家人仍有糾結心情。明哥與阿詩出櫃似乎瀟灑大方,可被掩沒的類近矛盾其實更值得討論──施政報告剛說暫不對立法諮詢,亦即把有意義的性向議題埋下!其中一個被掩沒的,就是容祖兒。

坊間早前傳過容祖兒戀過女的,再戀男的,就是「雙性戀」,似把雙性情慾提上議程;可惜最後僅餘「男女皆可」或「左右逢源」的負面印象,滿足了社會上「非異即同」、偏狹的兩極說法。
「雙性戀」有意思,因為它真箇地表現流動情愛,不拘泥性別局限;可是大眾很容易心生「你男又得女又得」的不安。容祖兒成了此番愚昧想像下的犧牲品,更難以反問「鍾意人點解要考慮性別」,可見香港畢竟是個故作開放的娛樂場所。
雖然雙性情愛可取,但對藝人而言,其實更是難得的藝術指涉;容祖兒對此禁聲,卻不能否認藝人多采,其中正是因為這種雙性意象!

藝人雙性象徵

雙性意象,教人想起張國榮。他在2000年的《熱.情演唱會》中以雌雄同體形象,一身長髮與紗裙之外,亦在臉上輕現鬚根,更向其時密友唐唐獻媚,就可知明星以性取向和相關意象示人,倒是演藝一環。張國榮更令人想到同樣以雌雄同體包裝的David Bowie,以至近年參與同性戀運動的Lady Gaga,除了直指一曲《Poker Face》是為其雙性情慾的表白,更呼籲同性戀者和唱《Born This Way》,連同酷兒(Camp)形象,為自主情慾高呼:「Don't be a drag just be a queen」 。
以上人物都是巨星,更把性別和取向議題明言宣示,亦教人懷念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嘉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演員,與四屆奧斯卡影后嘉芙蓮.協賓(Katharine Hepburn),同以「雌雄同體」──上身男裝禮服,下身絲襪熱褲演出,與依舊美艷的瑪蓮.德烈治(Marlene Dietrich)齊名。三位女演員都因電影的中性打扮,甚至僭越兩性形象,在荷李活爭妍。
嘉寶特別,除了因她在《瓊宮恨史(Queen Christina)》(1933)飾演女皇,卻要扮男人微服出巡,甚至或在《妮諾契卡(Ninotchka)》(1939)中扮演木口木面的男性化前蘇聯軍人。更重要是她的真實人生,都在雙性戀的言傳下孤芳自賞──她曾與拍檔John Gilbert同居,其後與富商或製片也傳過緋聞,但都不及她在22歲後,先後與女演員Lilyan Tashman和Louise Brooks的愛情,還未計她與女同志作家Mercedes de Acosta和瑞典女演員Mimi Pollak的往來,被幾十年來的書信表白所披露。然而,嘉寶選擇獨生,卻又保留了愛男愛女的情感自由,更不以逢迎娛樂染缸而故作歡笑,只以「不想被騷擾(want to let alone)」一語遺留後世──不用予人交代,卻可全心地愛。
嘉寶懶理別人窺看她的多元情慾,相反,她因此而為銀幕演出,除了女性陰柔外,男性陽剛都同樣有張力,教觀眾相信那是她的性取向,豐富了她的演出!這又讓人想到香港的任劍輝,是如何長期在與白雪仙的相敬情誼裏,醞釀出一齣又一齣,比如是《帝女花》和《紫釵記》的經典。

祖兒應有宣示

沒有多少人會為嘉寶或任白的多元情愛而擾攘,因為她們的戲如人生,自然潤澤演藝芳華。明哥與阿詩的出櫃表態當然可取,也如嘉寶和任白的姿態而得到稱頌,但祖兒的沉默,其實更有討論價值,因為當中牽涉彌足珍貴的雙性情誼、形象與象徵;近日立法諮詢即便得到通過,可若沒有向如此雙性情慾埋首,也是損失。
如果我是祖兒,倒也無妨高呼:「懂得不同的愛,也讓我懂得感受不同的音樂內涵,受惠的是愛音樂聽眾,也更是我自己的演藝生命!」此說或更可拉闊香港流行文化,唯一可惜的,是香港沒有單純的演藝生態,卻只有娛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