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為減死亡率 拒替高危病人做手術

醫院為減死亡率 拒替高危病人做手術

【記者陳沛冰報道】醫院管理局上周公佈外科手術審核報告,指部份醫院為「做靚盤數」,不為高風險病人做手術,以減低手術死亡率。據悉,律敦治醫院緊急手術病人預期死亡率,過去一年由約50%下跌至約30%,將軍澳醫院則減少約10%,顯示在該兩院做手術的高風險病人比率減少。
外科手術審核報告會根據手術病人的年紀、病歷及病情複雜性等風險因素,計算各醫院的病人預期死亡率。有指部份醫院為免增加手術死亡率,不為高風險病人做手術,只為風險較低病人做手術,故預期死亡率較低。
據悉,緊急手術方面,律敦治醫院的病人預期死亡率,由2010至11年度約50%降至2011至12年度約30%;將軍澳醫院則由約20%減至約10%。全港預期死亡率最高是明愛醫院,由2009至10年度的50%,下跌至2010至11年度約40%,再急升至上年度57%。

勸膀胱癌患者轉做電療

非緊急手術方面,屯門、廣華、瑪嘉烈及北區醫院的預期死亡率也下跌,減幅少於10%。將軍澳、屯門及北區醫院,曾是緊急或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的醫院,律敦治醫院則沒試過上榜。
有醫生透露,伊利沙伯醫院會為年邁的穿腸腹膜炎病人做手術,但很多醫院並不會為80歲的病人做手術,因手術成功率只有60%。北區醫院以往會「搏盡」,為80歲以上的膀胱癌病人進行切除膀胱手術;但前年非緊急手術成績差後,「會同病人講做手術係高風險,可以揀做電療,希望病人揀(電療)。」
有公院資深醫生承認,若醫院在外科手術審核報告的成績沒有跌入榜末位置,醫管局「出師無名」,難以徹查高風險病人減少的原因;但指至今沒證據顯示有醫院為「做靚盤數」,拒為高風險病人做手術。
以往主要由外科醫生決定是否為病人做手術,但近年手術前麻醉師、深切治療部及外科醫生會一起與病人商討,「會考慮得更詳細,如果醫院配套唔夠、人手唔夠,無謂勉強做」。醫院或會將複雜個案,轉介到其他醫院,令病人承受較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