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外交是指世界各國為了獲得充足和穩定能源供應而進行的外交政策。目前全球各國紛紛積極發展新能源,但各種新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供應受自然因素影響,供應不穩定。可以預期,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石油和天然氣仍是最重要的能源(現時全球日均原油消耗量接近8,800萬桶)。大國為獲得穩定和充足的能源資源,展開外交博弈和爭奪。
能源外交的目的
確保能源供應安全:
‧2011年石油進口佔美國國內總能源需求的46%,中國則是53%,極度依賴石油進口使各國積極確保供應安全
‧美國積極保持和中東石油國的外交關係,例如沙地阿拉伯、阿聯酋等
‧中國積極保持與中東及非洲石油出口國的良好關係,如伊朗、利比亞、蘇丹、肯尼亞等
確保能源運輸安全:
‧世界各國需要確保石油從出口國到自身國家的運輸通道安全,提防敵對國家和海盜的威脅
‧伊朗聲稱控制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每天世界40%的石油出口要從這個狹窄水道通過,2012年伊朗曾指若國家安全受威脅,會封鎖海峽
‧東非的索馬里海盜長期威脅外海亞丁灣的航道安全,這裏同樣是石油輸出的重要水路。世界各國近年派出軍艦保護船隻,確保海上運輸線安全
能源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引發能源戰爭:
‧世界各國(主要是歐美大國)不惜以武力干預手段,爭奪各國能源資源
‧波斯灣戰爭:1990年伊拉克因石油利益入侵科威特,引發美國為首的國家出兵協助科威特,爆發波斯灣戰爭
‧出兵伊拉克:2003年美國以當時總統薩達姆發展大殺傷力武器為由出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並扶植親美政權,有效控制佔全球蘊藏量約10%的伊拉克石油資源
‧利比亞內戰:2011年歐洲各國包括法國、意大利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派出軍機轟炸卡達菲政府軍事設施,協助反對派奪得政權並瓜分利比亞的石油利益(例如法國奪取利比亞部份石油開採權)
引發能源紛爭:
‧各國紛紛爭奪擁有領土爭議、並存在大量能源資源的地區,以滿足國內能源需要,得到售賣能源的龐大利益
‧專屬經濟區:國際公法指出,專屬經濟區是指從各國領海基線起200海里(370公里)的區域。該國享有區域內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包括漁業、資源開採權等,其他國家則享有航行、飛越自由等
‧中日東海爭議:東海海域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中國和日本就東海專屬經濟區的分界線存在分歧;日本主張以中日海岸中間線劃分,中國卻主張以中琉界溝劃分,兩國長期爭議至今仍未解決
‧南海主權爭議:南海諸島是指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都聲稱對部份南海區域擁有主權,令各國關係惡化,同時增加東南亞國家的排華情緒
以能源作為外交手段:
‧由於能源直接影響各國經濟和軍事實力,世界各國經常以能源作為手段,以達到其外交和經濟目的
‧石油禁運:1941年二戰期間,美國不滿日本入侵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1951年韓戰時,聯合國不滿中國支援北韓,對抗聯合國和南韓軍隊,對中國實行石油禁運
‧石油減產、停產: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石油出產國為打擊敵對的以色列及其歐美盟友,宣佈暫停石油出口,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急增嚴重打擊發達工業國經濟
增加第三世界國家影響力:
‧由於化石能源分佈不均,世界各國為了得到穩定和大量的能源供應,都積極改善和能源輸出國的外交關係,令擁有石油資源的第三世界國家話語權及影響力增加
‧美國在2004年開始逐漸緩和與利比亞、蘇丹等非洲國家的關係,例如放鬆對利比亞的經濟制裁後,美國石油公司重返利比亞能源市場
‧中國對伊朗發展作為民用的核子技術持溫和態度,國家領導人積極出訪石油出產國,例如2006年中國在北京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峯會,邀請近50個非洲國家元首出席,2011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訪波斯灣各國
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VS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阿拉伯聯軍),中東石油國家(部份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盟友,宣佈暫停石油出口。原油價格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升到超過13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影響石油出口,加上翌年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戰事導致兩國石油生產和出口受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從1979年每桶15美元升到1981年的39美元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伊拉克出兵攻打科威特爆發波斯灣戰爭,導致石油供應減少,國際原油價格由每桶14美元,升至超過40美元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