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西蘭到澳洲,由荷蘭到德國,有甚麼新聞可以讓中國人遍及全球新聞?就是奶粉。自從三聚氰胺被媒體報道,隨之而來的皮革奶已經讓中國上下都為着一罐奶粉而瘋狂。受中國乳業腐敗影響,最先出現災情的香港,尤其上水等北區城市,不少香港家長僅為一罐奶粉東奔西走,由新界到九龍,由九龍到香港,為的只是孩子的溫飽。今日,特區政府鼓勵生育以解決人口老化,但原來一刀切解決水貨問題卻是如此困難。
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在出席一個滅罪宣傳的活動上,指出取消一簽多行是弊多於利,「會窒礙了整體自由行旅客來港……自由行來港的數目非常龐大」,不希望打擊水貨客的同時降低其他大陸旅客的來港意欲。他同時指出,在粵港兩地部門的合作之下,由去年九月至今,已經有過千人因從事水貨活動而被拒入境。而資料顯示,目前從事水貨活動的,僅有四成是大陸人,其餘六成都是香港人。
他的這番言論,充滿語言偽術。在大陸的網絡,有這樣的一個說法,指水貨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消費行為,就是大陸人貢獻香港,來香港走水貨是一種恩賜。而黎的這番話語,與這些網民的看法類近,實際上他就是暗示,水貨活動就是消費,是消費就是對香港有貢獻,有貢獻那就不能夠一刀切。然後,為了鞏固弊多於利的論點,又再帶出香港人都有從事水貨活動,一刀切後奶粉依舊難求,合理化了懶理北區居民死活的這副嘴臉。
數據顯示,自中港兩地聯手打擊水貨客後,水貨客兩地合計已下降至一萬七千人。大約有八千名水貨客是「知法犯法」的大陸人。按照每箱含十二罐奶粉去計算,就算每個水貨客只帶一罐,都已經六百多箱,更何況這些人往往是一帶就是幾箱?估算每日有數以萬罐計的奶粉由香港運返大陸,影響的是全香港的嬰兒。
倘若一刀切都不能夠解決問題,請問特區政府要用甚麼方法去處理?還說甚麼鼓勵生育?成年人承受的痛苦還不足夠,還要製造一個小生命給你們折磨麼?政府若有意解決問題,應以本土為優先,怎麼不去學學澳洲等國家限制大陸人大量囤積生活用品,反而大耍語言偽術任由港人受虐?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