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金發局得人驚? - 丘亦生

金融雲端:金發局得人驚? - 丘亦生

金融發展局的成立,引發軒然大波,外界對其組織的性質、資金來源、如何監管等窮追猛打,而最受爭議的部份,莫過於其罕有地委任多位太子黨及國企老總入局,惹來染紅的質疑。查實本地金融市場早已被染紅,中資身影處處,我認為,觸動大家神經的,並非因為落場打波的球員來自國家隊,而是擔心連球證都變成國家隊。

香港金融市場的生存無法不倚仗內地,是眾所周知的事,只要數數中資股佔港股的比例,便一目了然。除了企業來港上市外,中資券商近年大肆在港插旗,出現了海通證券(6837)收購大福證券、中信証券(6030)收購里昂證券等矚目交易,實力已大躍進。

中資券商 日益坐大

單看新股市場,已可一葉知秋。根據彭博數據做了一點統計,發現新股市場的中資券商佔有率,近年大幅提升,去年安排新股上市的交易中,按市佔率排名的20大券商,中資行已佔9家,當中工行(1398)、中行(3988)及中金均打入五大,砌低摩根大通、花旗及美林這些傳統外資大行。9家中資券商合共的市佔率已達35%,相較2010年時,只有5家打入20大,合共市佔率只有16%,已經大大升呢,更不要說五年前只有兩家中資能躋身20大。
除了份額大,中資券商的角色亦越來越吃重,以前中資行多要夥拍外資一起參與新股保薦及包銷工作,但近年開始有中資券商孭飛、甚至清一色由中資負責的新股交易,去年底上市的中國機械工程(1829),便由中銀國際當保薦人,該新股更索性不向美國投資者發售。
在一些新興的新股市場,中資券商更有囊括之勢,說的是B轉H股上市。首個案例中集集團(2039)便由國泰君安及招商證券安排,而已張揚的內地地產龍頭萬科的B轉H股計劃,亦會由中信証券包辦。內地媒體報道,符合港交所(388)上市要求的B股,還有46家,為中資行帶來滔滔不絕的生意。
雖然至今B轉H多為介紹上市,其利錢較有集資的新股為低,但密食當三番,而且生意看長遠,與客戶建立關係後,有利日後爭取批股集資的交易。

政策傾斜 搶頭啖湯

中資行能獨食B轉H股市場,一來因為外資行早絕緣於B股市場,加上B轉H涉及內地股份交收及轉換等技術問題,外資行不易解決。再者,B轉H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全力配合,不少中資券商早早收風做定工作。
不容否定的是,內地的遊戲規則,素來是官企難分,而且要打造冠軍國家隊的產業政策明確,政策向內地券商傾斜,扶掖其走出去,實行國際化的策略,毫不出奇。除了B轉H的優勢外,中資券商在人民幣國際化及資本賬開放上的角色,早已十分吃重,無論跨境A股ETF,抑或日後的H股全流通及被視為翻生港股直通車的QDII2等政策,就算不是讓中資券商分食,也肯定會由他們飲頭啖湯。
沒有這些政策傾斜,香港的中資券商除幾家龍頭外,暫時競爭優勢不大。有統計指,23家在港中資券商去年超過五成虧損,明顯生意難做。看看國美電器開拓香港市場數年,終要鎩羽而歸,就知內地與香港是兩套遊戲規則。
本地的監管機構,面對強勢的國家隊,在監管上如何一視同仁已成疑問,如果日後連球證也由國家隊進駐,由他們撰寫新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快高長大,或許餅可以越做越大,但奈何連個場都俾人睇埋。
這種深埋的恐懼,可能才是今次金融發展局成為焦點的底因。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