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獨立央行時代已終結? - 李大同

環球透視:獨立央行時代已終結? - 李大同

多年來,「一個獨立的央行才能制訂良好的貨幣政策」,似乎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觀念,但日本央行決意挑戰此常規想法。日本央行將於明日公佈議息結果,受到首相安倍晉三的強烈施壓,如無意外央行將會宣佈再次擴大量寬規模,更會將目標通脹提高至2%,務求令日本脫離通縮的風險,意味央行獨立不再。

是否必須有獨立性

有指日本央行的做法,觸及了當代經濟一個最忌諱的概念。而不少學者亦開始反思,央行是否必須擁有獨立性。
曾任職紐約聯儲銀行的經濟學家鮑茲(Zoltan Pozsar)及PIMCO前營運總監(Paul McCulley)最近發表研究指,「有獨立性的央行才是好的」的想法應要改變,更指這假設並非在任何情況下均成立。
在一般情況下,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就是透過穩定物價,令經濟可達至全民就業以及金融體系得以穩定。
二人提到三種經濟情況,令市場對央行政策反應會有所不同,分別是私人及政府活動同時擴張、個別發展及同時收縮。他們特別提到最後一種情況,伴隨出現的通常是通縮及流動性不足,令到寬鬆貨幣政策的效力減弱。因此,他們認為此時貨幣政策應與財政政策互相配合,以達至刺激經濟的最佳效果。
為何央行應有獨立性,不受政府政策影響?主要的原因就是剔除政治風險。因為政客會利用政策作招攬選民之用。這一招經常在財政政策上得以體現,例如減稅或推行優惠等,以冀在選舉前營造歌舞昇平的現象,但卻會令政策混亂,影響經濟前景。
不過,央行並非一開始就擁有獨立性。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債務管理、貨幣以及財政政策是不分家的,直至1951年協議(1951 Accord),才宣佈將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分開。英倫銀行更要到1997年,才得到獨立權力制訂貨幣政策。

欠獨立也會有好表現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月初就曾表示,欠缺獨立性的央行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印度央行及巴西央行等等,在遇上金融危機時,表現較發達國的獨立央行好得多。
大同也贊成在非常時期使用非常手段,然而,要決定貨幣及財政政策配合的關係應何時結束,卻是個難題。政府應在現時讓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的同時,亦要預早訂下分開的條件,否則兩者之間的互動將對環球市場有負面影響。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