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管理局最新的《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顯示,2011/12年度大型及超大型緊急手術,表現包尾是今年慶金禧的伊利沙伯醫院(QE),尾二及尾三分別是聯合及屯門醫院。非緊急手術包尾同樣是伊院,尾二是廣華醫院。伊院承認人手流失及深切治療病床不足令表現差。
記者:陳沛冰 梁麗兒
醫管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袁維昌指,17間公立醫院2011/12年度進行逾2.4萬宗,超大型及大型緊急及非緊急手術。緊急手術術後30日內死亡率9.1%,較前一個年度輕微下跌;非緊急手術死亡率0.7%,與前一個年度一樣。袁表示,緊急手術表現最差是伊院、聯合及屯門;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是伊院及廣華。他承認伊院及聯合的病人,手術後能入深切治療部比率較低。廣華醫院術後出現併發症較其他三間醫院高。
伊院2011/12年度進行620多宗緊急手術,平均死亡率約14%;統計期間會根據病人的高危及風險因素作調整,及以該院手術預期死亡率為8%來作比較,得出伊院表現包尾。
ICU病床不足增死亡率
聯合醫院雖然緊急手術平均死亡率約8%,較整體公院死亡率低,但其預期死亡率為5%,故被評為表現尾二。屯門醫院進行655宗緊急手術,有66人死亡,平均死亡率10.1%,較上年度的8.2%上升。雖然今次屯門緊急手術的死亡率與瑪麗及北區醫院相若,但較預期死亡率約9%高,故表現排尾三。
據悉,不少伊院醫生不滿被評為表現最差,該院進行了2,631宗緊急及非緊急的大型及超大型手術,是各公院之冠;去年全港公院進行74宗肚血管瘤手術,當中約33%在伊院進行。
有醫生直言:「有醫院唔會同85或者90歲以上嘅病人做手術,整靚盤數;但係QE乜人都做,呢啲人死亡率四成,梗係拉高死亡率」。伊院深切治療部(ICU)病床不足,只有四成超大型手術病人能接受深切治療,增加死亡風險。
屯院1.2萬手術冠全港
伊院行政總監熊志添昨稱,過去數年人手流失及病床不足,去年醫護流失率介乎11%至15%,「(問題)慢慢積落嚟」導致今次表現差。部份急症手術輪候時間超出標準,院方會改善,如下年度增加約4位副顧問醫生、1張深切治療病床,及10節手術室節數。
屯門醫院於2008/09年及2009/10年的緊急手術表現包尾,2010/11年度上升至中游位置,但今次重返榜末。該外科部門主管文志衞表示,該院上年度接獲1.2萬宗急症個案,是全港公院之冠。
他指,緊急手術併發症比率沒上升,死亡率高並非手術技術差,而是深切治療部病床不足,影響術後護理,如病人血中毒或維生指數不穩定等。該院今年下半年會增加20多張急症病床,加強手術後護理,增加最少兩張深切治療病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