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人物:中國變形金剛之父<br>林亮:毋須賺到盡

周日人物:中國變形金剛之父
林亮:毋須賺到盡

世人記住的港商富翁發迹藍本,工業起家後便要轉型借助資本運作做地產大亨。這個進軍中國玩具業的第一人,林亮前半生走過的軌迹與香港首富李嘉誠驚人地相似,但他卻沒有在黃金期去建造「航空母艦」,只專注生產孩子玩意逾60年,換來「中國變形金剛之父」的雅稱。林亮形容自己「矮仔上樓梯」,步步高便滿足,做生意毋須賺到盡。
記者:李芳芳
攝影:江俊豪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走近細看這位中國玩具界鼻祖,赫然發現林亮的人生起點酷似李嘉誠。日本侵華,1941年攻打香港,老父被害,17歲的林亮被迫輟學。他在日薪僅兩元的報攤打工,洞悉利用報攤人來人往的優勢,可招攬貨物轉手,額外賺取中介佣金。日做逾十句鐘,兼夜讀報刊學英文,他憑過人毅力,辛勤兩年成功儲到5000元資本,與人合夥開塑膠廠。
現已年近九旬,林亮仍可清晰訴說每個事業印記的年份。他兒時眼見日本在華傾銷玩具斂財以購買軍火侵略,心底牢記要工業救國的理想。塑膠廠第一件產品是用硬膠製成的黃色鴨仔,成功撼贏當時一隻在港暢銷、用易燃物料製造的日本公仔,林亮兒時的夢想在1948年成真。

一生鍾情玩具,被稱為「中國變形金剛之父」的林亮,笑住揶揄自己唔識得玩變形金剛。

老友中華廠商會副會長李秀恒女兒李楚洳(右),用林亮的第一隻塑膠玩具黃色鴨仔在相中作畫,象徵港商玩具工業未來仍可勇往直前。

林亮(右一)於五十年代參與展銷Barbie的祖先Bild Lilli Doll仿製洋娃娃,獲白雪仙(中)、梁醒波(右二)等紅星撐場。

曾拒接孩之寶定單

經過10多年打拼,林亮將先後開辦的廠房合併為永和實業,銷往歐美的玩具代工(OEM)生意已在港站穩腳步。1962年,美國第二大玩具商孩之寶(Hasbro)上門落定單,但他自覺當時規模未夠班,竟然拒接,「呢張G.I. Joe(義勇群英)嘅定單最後搵咗李嘉誠做,但孩之寶就一直記住我實幹嘅宗旨。」
等到內地改革開放,他毅然放棄台灣廠房,回到百業待興的內地開廠。由於此前建立的關係,1987年他成功游說本來抗拒中國市場的孩之寶成立合資公司,專門在內地產銷變形金剛。結果變形金剛霎時間風靡全中國,無人不曉,小朋友要排隊搶購,首年銷售額已超越其他玩具,兩年增至5000萬元人民幣。當時有一個小插曲,這個小孩玩意竟上升到國務院議程,因學生過份沉迷變形金剛無心上課,當局有意禁售,但討論後的定性卻成為啟發兒童智力的玩具,最終反而變害為利。

無意學李嘉誠上市

當同業在玩具工業發迹,紛紛轉型借資本力量發展更有前景的地產業時,林亮依然只鍾情埋首做玩具。「到𠵱家都仲有人嘍我上市或提出收購,但上市都要睇埋冇利嘅一面,要對好多股東負責,生意做得唔好,甚至可能要做假賬過關,我唔鍾意咁樣……個個鍾意攞李嘉誠做話柄啫,如果跟住嗰啲係失敗嘅例子行呢步棋,咪一樣失敗!我哋都相識㗎,但大家各有所長,我冇佢嗰種精密嘅智慧同膽量。我鍾意穩打穩紮,冇做旁門左道,喺社會薄有名氣就算喇。」
他回想當初第一間廠取名「Winsome」,意思就是「賺些少」,提醒做生意毋須賺到盡。林亮說:「同員工、客戶要好似做夫妻咁,互惠互諒先能夠白頭到老,搞到一拍兩散要離婚就乜都冇得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