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E2版的Fanny金光閃閃走過廟街露天大牌檔,惹來街坊跑來道賀合照者眾;娘親聞言冷笑:「你無睇粵語長片咩?我哋舊時喺天台搭個棚擺酒叫到會,望落樓下街燈仲閃仲好睇呀!成個炭爐搬上樓煮,幾十蚊圍,食到幾飽呀……」到會擺酒,幸福隨貨車送上天台,俱往矣。
記者:陳慧敏 攝影:劉永發、陳慧敏
廿元吃齊九大簋
1948年,「大來筵席」及「東南筵席」一起開業,1972年,兩者合併成「大來東南筵席」,每逢大好吉日,四五層樓高的大廈天台都會掛起串串燈泡,老廚師們執起鑊鏟,服侍出席喜宴、滿月、大壽等親朋戚友的胃袋。由19歲做到今日73歲的第二任掌舵人陳倫回憶:「嗰時啲人興租會堂、『紅樓酒店』、深水埗旅店或者幼稚園嘅天台擺酒席,最平二三十蚊已經有一圍,嗰陣啲大廈無𨋢㗎,我哋就揹晒啲四呎半摺得埋嘅枱呀凳呀、炭爐風爐呀搬上六七層樓,一齊架生就煮嘢食㗎喇。五十至七十年代,嗰陣都無話僭建唔僭建嘅,係十幾年前多咗消防條例先話唔得之嘛,到七十年代開始式微喇,碧街、上海街、金巴利街一帶啲舊樓拆晒,就無得做喇。」
四五十年代的喜宴,五十元已經有一圍燕窩魚翅席,1965年最平一圍翅席$55,細碗確實細碗了點,但用的全部都是真翅,乾鮑宴就每圍約$80,最平二三十元已經可以吃到九大簋,超簡單,極豐盛。九大簋的「九大」即是「九碗」,得包括風、雲、 雷、雨、海、火、水、地與天,名堂多多,即是吃甚麼?陳倫:「大騸雞牛白腩啦!大騸雞即係閹割咗嘅公雞,雞身大隻啲,肉又脆啲,好味過𠵱家啲雞好多!牛白腩咪即係牛腩囉,仲有茄汁蝦、扣肉、燒肉、炒珍肝、排骨、雞鵝鴨、冬菇蠔豉咁囉,一次過上枱,廚房煮埋一大煲,唔夠食再添。五六十年代,結婚酒席多數都係擺十圍八圍㗎咋,嗰陣時啲有錢佬,即係又一村嗰啲高尚住宅區嘅有錢人家,屋企多數有走馬騎樓,喺騎樓擺一圍,屋企裏面再擺四五圍枱就叫喜宴㗎啦。」
今日,不論有無家底的新人們,都渴望在五星級酒店擺酒,好歹可以風光一回,歷經半世紀的到會筵席店,執剩「大來東南筵席」這一家。以為他們很失落?不,為友情,為消閒,他們一班老夥計還好好火,轉型做專為老人家辦的大型盆菜宴。2010年,他們接過粉嶺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宴席,一吃就是四日,共計四百多圍,總共六十個夥計全情投入都做到一頭煙;早幾日,又曾為老人家做過一百三十二圍盆菜,那不是要煮好幾天?陳倫:「唏,容乜易呀!我哋一早七點開始預備,一個鑊放十幾隻雞入去咪得囉!八九點開始分餸,舖頭好似打仗咁㗎。」
櫃枱上大大叠的菜單,統統都是毛筆手寫的,陳倫:「唏!寫咗幾十年,張菜單紙嘅設計1948年用到𠵱家,好多電視台嘅人都嚟問我借傢俬呀、杯碟呀、風爐呀去拍戲㗎,我哋本身已經係油麻地文物之一啦,一開始個舖開喺廟街七十八號,之後搬去上海街東南樓,再之後搬去砵蘭街六號,旺角或廟街一帶嘅婆婆都食過晒我哋啲嘢㗎啦。有人話我知旺角有商場某古物店賣我嘅舊菜單,仲叫我去收版權費㖭。」
大來東南筵席
(2780 3145)
油麻地廣東道844號永發樓地舖
鮑參翅肚每圍$164
天台盛宴在七十年代沒落,大家轉到有瓦遮頭的酒樓酒店辦婚宴,民間博物館「慶禮院製作室」主持人李守政曾舉辦 《百年·好合──香港婚嫁百年》展覽會,以他家親友留下的婚宴相片、信物及歷年收藏品,以人物故事形式介紹香港婚嫁史的演變。2008年他結婚了,連自己這段2000年代的婚嫁史,都加入了藏品系列。
李守政父母於1968年在銅鑼灣地標「紅寶石酒樓」擺六十九圍鮑參翅肚宴,每圍$164,對比起「大來東南筵席」的每圍約$80,顯得好高貴。李守政:「我老竇有好多朋友,你睇佢哋張簽名布就知,當時都係朋友夾錢幫佢哋擺酒。酒樓會送套碗碟畀新人,又會送兩封利是,利是裏面有兩個一毫子,應該係成雙成對嘅意思。」早陣子他還在薄扶林村朋友的舊石屋裏,搜到雙喜青花碗、一幅「鸞鳳和鳴」掛畫、一雙對聯及一雙已風化得一碰即碎的油紙傘,展館擺放着的幾個藤籃子皆寫着大大個「囍」字,大抵都是戰前文物,李守政指着它:「呢個藤籃我都有一對,以前啲人將藤籃放喺祠堂,邊家要用就去祠堂借,係公家嘅。」
從搜集父母及親友婚嫁故事的過程中,本來就重情的李守政有更多更多的感動:「好記得細個嗰陣若果有人結婚,街坊街里都好守望相助,每家人都會幫手,感覺人同人之間嘅關係比現在更親切。我睇番家族結婚史,發現家族中人都無離婚問題,因為佢哋根本無諗過離婚,所以一路都好開心咁生活,白頭到老真係唔容易。」感動,於是到他2008年結婚時,就專誠製作小書送給賓客當回禮,書裏有他跟太太在舊唐樓拍攝的婚紗照、訪問,還有親朋戚友給他的祝福:「我覺得用好多精神去做一個婚禮,其實係兩個人一個好重要嘅經歷,日後諗番呢個過程,你會覺得好深刻。」
慶禮院製作室
(2881 6029)
地址:太古船塢里8號華廈工業大廈8A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