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妗姐的入門條件比考試更難,不是努力就修得來,是天賜的福氣。必須父母雙全夫妻和睦子女成材又抱孫,家境小康是「全福人」,兼有「成功走過大半生」的人生樣本,才有資格在新人的新生活裏參一腳。
記者;陳慧敏 攝影:蔡家輝、陳慧敏
容易被遺忘的婚俗
星級大妗姐華姨(陳月華)
入行九年,是娛圈經典大妗冰姐(小圖)的入室弟子。大妗姐必備的大葵扇,是媒人必備物,意指「撥行佢」。
遺忘習俗
大妗姐又叫好命婆、全福人,華姨說:「大妗姐是上午的MC,中式婚禮禮儀的主持人,有個大妗姐在旁,婚事顯得隆重些,新娘嫁得矜貴些。」舊時的大妗姐,還要十八般武藝,由新娘上頭、揹出揹入(淨身後新娘要保持潔淨,雙腳不能着地沾污物)、送入花轎、陪新娘跪拜叩謝,以至進退應對、一日三餐、洞房鋪床、斟酒獻茶、遞巾打傘、掃地點燈、營造氣氛一腳踢。現今婚禮簡化,大妗姐得提醒新人許多被遺忘的禮節,令婚禮更圓滿。「很多新人都忘了拜天地、夫妻交拜、上香拜祖先、敬父母、和父母行請辭禮等傳統習俗,也不知去到男家又要行入門儀式。每個大妗姐都有自己一套做法,我送新娘出嫁時還會唱歌,這是媽媽傳給我的傳統歌謠,祝福新人有幸福美滿的將來。長洲有更多市區少見的習俗,男家會包隻船由香港駛到長洲,對正碼頭的酒樓上面,會有一座由村民夾錢送的大牌扁,寫明誰家嫁娶之喜,還有兩隻大紅獅子伴着新娘出嫁。」
入行講時機
「我從小就跟着做大妗姐的媽媽四出參加婚宴,直到九年前添了孫女,覺得四代同堂儲夠福氣,才又想起,要像媽媽一樣為新人們做大妗姐。再者,我這個年齡的人不去做,大妗姐這行業就真的會失傳了。」五六十年代,紅傘下除了新娘,大妗姐是婚禮中的靈魂人物。傳統大妗姐總穿黑色大襟衫配黑襪黑長褲,梳個元寶髻,頂多在髮際別上白蘭花作裝飾,一來,黑色代表莊重成熟,二來也不好叨新嫁娘及丈母娘們的光。倒是近代人覺得黑色跟大紅喜事格格不入,她們才換上紅的金的襟衣。華姨:「七八十年代工業發達,深閨的女人統統變身工廠妹,所謂『天天有工開,日日有飯食』,有固定入息,那年代大妗姐的收入,靠客人封利是,不穩定,也就越來越少人肯做,令這行業出現了斷層。」
入行大妗姐
若問大妗姐收入,過大禮、安床、上頭、結婚四個部份最少花三日完成,婚禮當天六千元起跳,每項額外工作收費由千多至萬五元不等,聽落幾好賺。不過,做得成好命婆與否,除天賜的好家境,華姨說還得配合個性,樣貌要順眼有福氣。
僱員再培訓計劃-大妗姐證書(華姨教授)
地址:深水埗福華街103號華安大廈一樓
電話:3572 0644(聖雅各福群會)
報名: http://course.erb.org
找華姨做大妗姐:9349 2966
做大妗姐是福德
在冠南華裙褂遇上做了十年大妗姐的美儀姐,本來只想八卦昔日大妗姐趣聞,卻失驚無神上了堂橫跨世代歷史宇宙倫理宗教與人民的哲學課。55歲的美儀姐,卅來歲已想做大妗姐,但自覺「人生經驗未夠」,只間中客串拿經驗,「02年退休遇到高人指點,追溯歷史研究,看到婚嫁禮節裏,教你知道甚麼是人生。中國那麼大,藏族、蒙古族、羌族也有不同的婚配儀式,但中心點是『求天護駕,求地扶持』,要感謝上天恩賜的能力和智慧,求土地保祐我們做事順順利利。」她把所有新人當子女,大時大節還保持聯絡,生了孩子的又契她做契媽,為新人連陪月都讀了,「佢哋問乜我都答到,又可以教佢哋點做,佢哋個心就定!」她還說,辦婚禮要認真,可助一對新人起家立業,將來走得更順。但,結婚很貴,報載,酒席禮服消費創新高,平均逾$28萬,婚禮首期實兩難全,但她說:「花一兩年時間去準備一個晚上的事,觀察到對方認真做事,有膊頭,那麼關係就不易摧毀。」
美儀姐參加過多個國內小村的婚禮,她說,每個人每個家族都有其故事背景,包括你父母嫁娶時都可能有好多有趣的風俗,只不過年輕一輩從來不問,那麼就失傳了。大妗姐主持的婚禮,也可以帶給父母昔日的回憶,如傳統新郎要踢花轎揹新娘入屋,她見過新郎每走一步還得以米袋鋪路,示意二人未來的路五穀豐盛。我們說嫁得出的姐妹是泊到好碼頭,原來元朗真有小村有這樣的傳統風俗,「那次新人真的找來大鐵錨,在男家門口外三呎將之燒紅,要大妗姐抱起新娘跳過去。所以做大妗姐不是捧茶而已,是要給新娘子解決問題,那才是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