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痛痹須防致命動脈栓塞

四肢痛痹須防致命動脈栓塞

【本報訊】四肢突然疼痛、麻痹,甚至手凍腳凍,要慎防「四肢動脈血管栓塞」(又稱急性肢體缺血)。廣華醫院急症室有研究分析6年間接獲的65宗相關個案,年紀超過65歲或以上、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死亡風險較高。個別患者誤以為肌肉痛或骨痛,出現症狀逾一周才求診,影響診治。

數小時內可致血管壞死

該院分析2004年至2010年間接獲的65宗四肢動脈栓塞個案,患者平均75歲,男性較多,逾66%為下肢動脈栓塞。近80%個案在急症室已獲診斷出為動脈栓塞,餘下在病房確診,相信與個別患者年紀老邁,未能即時道出症狀有關。有13.8%患者在病發後30日內死亡。
患者主要靠溶血塊藥物,或接受動脈血管內膜切除手術,紓緩血管栓塞問題。整體有15.4%因血管壞死而進行截肢手術,男性、煙民的截肢率較高。研究又指,患者平均在病發2.65日後才求醫,最長超過一周。吸煙、糖尿病、高血壓、曾中風及患高膽固醇,都為四肢動脈栓塞的高危風險因素。負責研究、該院急症科醫生楊小鳴表示,動脈出現栓塞,可短於數小時內,致血管及肌肉壞死,甚至釋放毒素,影響器官運作,嚴重可以致命。
他指,雖然該病不常見,該院平均每月接獲一宗相關個案,但市民也不容忽視,若有症狀,要即求醫。前線醫護人員,若發現病人有不尋常的肌肉痛或骨痛症狀,要評估他們出現四肢動脈栓塞的風險。保持均衡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有助預防四肢動脈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