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也斯與香港文化研究 - 小西

蘋果聲色:
也斯與香港文化研究 - 小西

【文化KO】
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梁秉鈞)剛於本月月初(一月五日)辭世。正如也斯生前好友葉輝在本周一舉行的悼念會上所言,也斯的一生興趣廣泛、身份繁多。他既是一位文學繙譯家、編輯、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同時也是一位具有前瞻性視野的的文化評論人與文化研究學者。

推動香港文化研究的學術旗手

要知道,在我成長與接受大學教育的年代(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雖然香港文化(尤其是普及文化)的發展活潑多姿,但在本地高等學府的體制裏,「香港文化」仍然被視為不登大雅之題目,位處體制邊緣,更莫說要成為一門被認可的學科,在教育體制佔一席位。不過,當時還有少數的本地學者嘗試在建制的夾縫,例如在社會學、新聞傳播、比較文學、文學研究等學科,引進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理論與方式之同時,也開始正式把「香港文化」變成值得認真研究與討論的學術議題,而也斯正是當時推動香港文化研究的其中一位重要學術旗手。
記得也斯早在1987年(即他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回港在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任教不久),已經開始與葉輝、王仁芸、何國良、阮慧娟合寫一個名為〈觀景窗〉的文化評論專欄,當中不少文章都從流行文化入手,縱論香港的文化藝術、媒體文化以至文化身份的問題(文章後來結集成為《觀景窗》一書,由青文書屋出版)。要知道,自從中英雙方政府在1984年在北京簽訂《聯合聲明》以來(直至1997回歸),由於香港人對前途的憂慮,無論學術界、文化界以至大眾媒介,都興起了一股尋找香港文化身份的熱潮。在八、九十年代,大家都努力一套合適的詞彙與理論,嘗試說清香港的文化與身份,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於是,陸陸續續,我們看到也斯連同他的學生與工作夥伴,通過不同的途徑,引介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當時西方的前沿理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斯等之所以引介這些前衞理論,並不是為了趕學術時髦,而是希望針對香港的殖民歷史與城市性格,摸索出一套最貼合的語言。在1993至1994年期間,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曾經出版文化雜誌《文化評論》,就我所知,這份短命的文化期刊,大概是香港最早引介殖民主義理論的地方。
除了著書立說、辦雜誌之外,也斯在1991至1994年期間,也曾在香港藝術講授多個有關香港文化的課程。該些課程與講座的講稿,後來更結集成為《香港文化》一書,至今仍然是香港文化研究的入門參考書。與此同時,也斯也曾先後參與多個有關香港文化的雜誌專題與文化叢書的編輯工作,例如青文書屋自1996年開始出版的「香港文化視野」叢書。還有,就是在回歸前夕(1995年),也斯為《今天》文學雜誌所策劃的「香港文化專輯」,可算是香港文化研究的先行者。

在教育與創作中形塑香港文化

當然,由於也斯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作家,除了學術論文與文化評論之外,他也不時透過創作(無論是小說、散文或新詩),探索香港的文化與身份等議題,可知可感,別開生面。例如,他便曾在新詩作品《鴛鴦》中,借「鴛鴦」這種港式飲品,道出他心目中的香港文化特點:「五種不同的茶葉沖出了/五種香濃的奶茶,用布袋/或傳說中的絲襪溫柔包容混雜/沖水倒進另一個茶壺,經歷時間的長短/影響了茶味的濃淡,這分寸/還能掌握得好嗎?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並表達了他對開放文化的嚮往。
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當筆者還在幾個傳統學科之間徘徊,並感到格格不入的時候,正是也斯等香港文化研究前行者為我們打開了學術研究與文化評論的體制與想像的空間。可以這麼說,沒有他們這些前行者的努力,今天文化研究肯定仍然棲身學院邊緣,更莫說成科了;而更重要的是,在大國崛起的年代,香港的故事,將會更加難說。或許,正如也斯所言,有關香港的故事,「每個人都在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到頭來,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定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告訴了我們站在甚麼位置說話。」(《香港文化》

本欄由本地知名文化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縱論種種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