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莫華倫帶着建立歌劇院的夢想回到香港來發展他的音樂事業,十年前在他鼓吹下成立的香港歌劇院,1月20日亦將要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十周年慶典音樂會。不僅如此,澳門回歸後,他更當上了澳門規模最大的年度性藝壇活動——澳門國際音樂節的藝術總監。同時,他的歌唱事業不僅在歐美開展,更遍及中國大陸各省市。在這期間還結了婚,成了家,生了孩子。二十年前他的夢想看來已超額完成了!
香港一直以來的歌劇演出,採用的仍是年度性的單一式製作方式,欠缺長遠計劃。香港歌劇院成立後,便積極朝向成為一個常年運作的非牟利歌劇團體方向努力。成立大概半年後,於2004年便推出首個製作《森遜與黛麗拉》,與此同時亦組織了香港歌劇院自己的合唱團,到該年除夕的跨年度五場製作《茶花女》,陳晃相指揮訓練的香港歌劇院合唱團已首度登台。
為保證合唱團具有高質穩定的水平,除獲得馬會慈善基金贊助,為合唱團員提供為期三年的全面性訓練課程,還舉辦周年音樂會、團員音樂會,力求改變本港歌劇製作一直被視為最弱的合唱環節。
聯手創作中港歌劇
自《森遜與黛麗拉》和《茶花女》後,香港歌劇院在莫華倫領導下,推出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歌劇製作,便一直沒有停過,計有2005年的《杜蘭朵》、2006年的《卡門》和《費加羅的婚禮》、2007年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和《阿依達》、2008年的《維特》和《卡洛王子》、2009的《魔笛》(隨後並搬到北京)、2010年的《曼儂》和《波希米亞生涯》。
2011年更聯同香港中樂團委約旅美華裔作曲家黃若與本港編劇莊梅岩聯手創作了大型歌劇《中山.逸仙》。這個集結了中港兩地人才資源的製作,較2007年將大陸的原創音樂劇《金莎》、2009年的室內歌劇《詩人李白》,和2012年的原創大型歌劇《趙氏孤兒》搬到香港舞台,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為中國與香港原創歌劇作出更大的貢獻。
剛過去的2012年除了《趙氏孤兒》,還再度製作了《卡門》和《茶花女》,這不僅和2005年及2006年的製作完全不同,主要演員亦不一樣,更大的分別是截然不同的風格。事實上,香港歌劇院這些歌劇製作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歌劇院、歌劇導演。意大利歌劇之外,還有法國、德國和中國歌劇,風格亦多樣化,這都在力求為香港歌劇觀眾帶來更新的視野。
失落澳門藝術總監
這些歌劇製作仍採用由國際著名歌劇演唱家(包括莫華倫在內)擔演主要角色,本港歌唱家擔演配角,但例必在星期日的下午場安排由本港具有潛質的歌唱好手擔演主角(亦採用日場演出慣常較低的票價),此舉大大有助於本港歌劇人才培養的成長。
同時,還配合不同的歌劇製作舉辦大師班、教育及外展節目、小型歌劇校園巡演活動、暑期歌劇夏令營,在2008年更成立香港歌劇院兒童合唱團。這等等活動的目標都在培養香港的歌劇人才、觀眾,為香港歌劇永續發展製造更有利的條件。這種長遠性、計劃性、策略性的歌劇深耕工作,確非一朝一夕能見成效,香港歌劇院能在第一個十年便展開,可以說已洞悉其重要作用。
歌劇製作、推廣、教育這幾個環節外,香港歌劇院還舉辦大型聲樂作品音樂會,還亦主辦過女高音丹妮絲.格費絲(Denyce Graves)、男高音廖昌永、男低音龔冬健的獨唱會、歌劇《魔笛》音樂會……這些活動促使香港歌劇院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常年運作的歌劇團體,這確是香港樂壇上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不過,有得必有失,莫華倫掌舵十多年的澳門國際音樂節看來卻要放手了。澳門文化局在新局長吳衛鳴和副局長梁曉鳴先後上場後,經長時間考慮,已決定將藝術總監制度改為顧問委員會制度,莫華倫將改任其中一位顧問,權力自然大大不同了。此一改變,箇中原因不少,其實,這麼多年來,每年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節目冊(銀禧年除外),和演出場刊中,都找不到藝術總監的名字,亦已見出一些端倪。或許,放下澳門的擔子,投放更多心力在香港歌劇院,或許未能追上社會體制及生活文化不同的北京年演十多部歌劇,但相信仍可將香港歌劇院的發展再推上層樓,寫出新的夢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