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CY的老董式產業政策 - 丘亦生

金融雲端:CY的老董式產業政策 - 丘亦生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設立5億元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可能是香港開埠以來,對漁業最大的支持。不過,香港直接從事漁業的人口只得1.1萬人;漁業佔本地生產總值僅0.1%。CY撐漁業是有心支持漁業發展,還是回饋支持他當選的漁農界,路人皆知。

其實,除離奇撐漁業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指出「適度有為」扶植四重點產業:「航運業」、「會展及旅遊業」、「製造、高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產業」及「專業服務業」,只留於「做多做闊」的吹水式口號。梁振英也學足董建華,成立多個委員會跟進,其一個名叫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令我再次聯想起董建華時代要將香港打造成數碼港、中藥港及鮮花港的未酬壯志。

公帑補貼 多胎死腹中

董建華當年成立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物流發展督導委員會等N個委員會,想繞過公務員體系大搞產業政策。委員會的建議,離不開優惠價批地,成立各式各樣公營機構,用公帑補貼startup。然而,公營機構都不懂得pick winner,新產業不是胎死腹中,就是變成四不像的地產項目,政策全盤失敗。
我不是要全盤否定產業政策。對這方面頗有研究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Josh Lerner便指出,過去不少例子證明,政府在產業發展初期參與輔助,確能產生積極作用,但稍有不慎也會釀成悲劇。
Lerner分析多宗政府扶植產業案例,我暫且歸納兩大重要結論。第一,在矽谷的第一代龍頭企業,例如惠普的壯大,與美國國防部於一戰及二戰期間授予大量軍工合約有莫大關係,以色列軍工業也養大當地不少IT公司,證明政府龐大的採購合約,對產業有很大的扶持作用。因此政府能否幫到手,都要有因緣際會的元素,香港未必學得來。
Lerner提到的另一個重點,很值得香港參考。他建議,借用私人市場的力量、眼界去代替官僚做決定。官僚系統不擅於pick winner,亦偏向重視短期回報。我聽過不少例子,港府怕公帑不會被善用,寧願要startup實報實銷開支,而不想直接提供資金,對創業公司諸多制肘。
以色列政府就利用配對基金方式,吸引外資創投基金培養當地小企。為了鼓勵私募基金投資,政府亦有明文退出機制,讓私募基金可以特定時間內、以優惠價向政府全購股權。
至於新西蘭政府fund of funds方式,是投資私募基金,讓私募基金揀合適的有潛質公司。私募基金的好處,是比政府較有耐性去等時機,用專業準則去衡量表現。

國策牽頭 自主性有限

上述兩個例子說明,利用私人市場參與產業政策的重要性。不過,梁振英安插梁粉入委員會,主導產業輔助方向,近親繁殖,最後好可能變成老董當年數碼港利益溫床。而且,梁振英成立的金融發展局成員、經濟發展委員會,引入不少國企老總、太子黨人物,似是與CY裏應外合配合內地的角色。我怕梁振英不但學足老董務虛的產業政策,中資、幹部的加入也預示,產業政策自主性有限,凡事都可能要向國策主旋律低頭。
要協助產業發展,毋須鋪鋪大鑼大鼓搞產業政策。鼓勵行業競爭,打破壟斷,絕對是低風險、低投入的辦法之一。
梁振英眼前最快、好、省的例子,就是增發免費電視牌,給王維基一個機會與TVB一較高下,為提升創意產業打造一個契機。偏偏他好做唔做,走番去行董建華舊路。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