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低成本】
「一萬蚊都請不到洗碗阿姐!」這是去年本港飲食業經常遇到的困境,由於最低工資引發的連鎖效應,洗碗等「粗重」工作乏人問津,飲食界長期出現人手短缺的問題。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已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建議輸入外勞,但他亦認同需平衡本地工人利益。
盼輸入外勞捱轟
黃家和表示,自最低工資生效後,對飲食業最大的衝擊不單是成本上升,人手短缺更是致命傷,「最難都係請洗碗,因為係辛苦工作,啲人都走晒去做保安。大集團既競爭力好啲,搶人一定易啲,冇人洗碗就可以用洗碗機呢啲機械嚟代替,但中小企邊用到呢啲嘢?」他指出,本地飲食從業員有23萬人,但實際需求應為26萬人。
黃家和認為假若真的輸入外勞,對業界是正面訊息,因為會減少飲食界員工跳糟,「我哋會積極同政府部門反映,但涉及嘅社會問題太大,要平衡同保障本地勞工,所以未有定案。」除了輸入外勞,他期望政府能資助中小企購買電腦及部份機械設施,「好似連鎖店咁用電腦落單計數,又可以慳人手。」
對於飲食業界希望輸入外勞,工黨主席兼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認為,這樣做是「本末倒置」。他說:「做飲食好辛苦、工時長,你應該加人工吸引人入行。」李卓人批評,輸入外勞的最終目的,只為壓低人工。
他建議,要改善勞工短缺問題,政府應增加護老托兒配套,釋放婦女勞動力。特首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後,昨日在立法會上曾提及考慮讓建築界輸入外勞。
黃家和續稱,雖然去年食材升幅僅得一成,但業界為了更慳錢,已開從新興市場「入貨」,避免過於依賴內地單一市場,「好似乳豬咁,好多同行已搵越南豬代替內地豬,質素差唔多,但平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