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家衛的電影一向都要思考,思考角色的原形,思考對白的深層意義,還有故事暗藏的政治隱喻。
《阿飛正傳》 1990年
背景:港人在六四陰霾下害怕九七回歸
全片刻意營造陰沉氣氛,凸顯港人的灰暗情緒。電影以「失母」為殖民隱喻,張國榮飾演的旭仔(指香港),由養母潘迪華(指英國)養大。旭仔與養母,完全溝通不到,這是中英的文化差異。到片末,旭仔到菲律賓尋母,生母卻不認子,這又是當時港人害怕見到九七的投射。
《重慶森林》 1994年
背景:九七逼近掀動港人移民潮
電影刻劃的是似有還無的殖民地情感,無論是梁朝偉、王菲,抑或是金城武、林青霞的感情線,都是若即若離、轉眼即逝。電影多次出現的經典「罐頭限期」獨白,不斷地喚醒大家九七限期將至,香港的主權將會歸還祖國。
《春光乍洩》 1997年
背景:九七回歸香港瀰漫末日情緒
電影拉隊遠訪阿根廷取景,反映出港人欲逃離香港的心態。電影金句「不如我哋由頭再嚟過。」說得坦白,就是港人重新與中國建立關係。至於片尾梁朝偉到台灣找張震的家人,也許是王家衛的投射,對比香港,他比較相信台灣。
《花樣年華》 2000年
背景:中港關係模糊致港人產生身份危機
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與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那段曖昧關係,正好反映中港在主權移交後那段含糊過渡期,彼此試探,互摸底蘊。片尾時出現字幕「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明顯是懷念港英時代的美好。
《2046》 2004年
背景:回歸成定局港人悵望從前
「去2046的乘客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記憶,因為在2046,一切事物永不改變。」這裏的隱喻非常明顯,香港五十年不變,限期到2046,一國兩制瓦解後,港人只有回望過去,尋找昔日的美好。
【2012年度勁膠金曲頒獎禮】
可能係今年最公正嘅頒獎禮,保證冇內定冇黑幕,快啲去投選你心目中今年最膠嘅歌曲啦!本月20號將揭曉誰是最膠XD
→ http://campaign.appledaily.com/2012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