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衍生了世界排名榜熱,替香港做了不少宣傳,令人能夠看到香港絕非一個平庸的城市;而在各項排名中,香港不是傑出,就是相當落後。把最近幾個世界排名並列,更有值得思考的元素。
香港連續十九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今年得分是七年來最低,其中法治是首五名自由經濟體中得分最低。去年十一月底,世界正義工程(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公佈的法治指數報告,本港在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方面,全球排名第三十一位,比日、韓甚至新加坡落後。有人預料,三幾年後,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的榮銜,就會落入現時得到第二名的新加坡手中。
有趣的是,新加坡人在去年十二月底蓋洛普(Gallup)公佈的一份世界排名榜上「名列前茅」,被評為全球最不快樂的人,比阿富汗人還要不快樂。而香港人在一百四十八個地方中的排名也屬頗不快樂之列,港人的正面情緒指數比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都要低。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會否孕育出不快樂的人及不重視人權的社會?
蓋洛普計算正面情緒時,問受訪者五個有關前一日的感受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你是否覺得受到尊重?人權不受保障的地方,很可能出現有財富或權力才會受到尊重。沒有民主的地方,民意沒有法定的份量,政府沒有需要聽取民意。
香港主要因為無民主選舉,維護人權不是政府必須做的事,警權過大的情況在反政府示威的時候就一再出現。
蓋洛普問受訪者的另一個問題是:你有沒有做過或學過有趣的事?在市場主導的環境下,人有創意不如有生意。於是叫好不叫座的產業,包括一些中小型企業和文化事業,就沒有甚麼生存空間。就業機會也往往是跟隨市場需要,不鼓勵發揮個人潛能。
在自由經濟體評級中,排名頭幾名的地方都不以創意產業著名,創意人才失意的情況很容易出現。看近年甚受港人及國際刮目相看的南韓電影、電視劇和娛樂文化事業,其實是經過南韓政府長達幾十年的保護本土文藝政策,才有今日的成就。以往,南韓不少文化人都認為開放文化市場,就等於讓日本和美國文化壟斷南韓文化市場。
有經濟自由的社會,人們不一定快樂。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理論上有的經濟權利,實際上不是人人可以享有。例如人們有擁有房地產的權利,但樓價卻是處於超現實的水平,非一般人買得起,這又談何可行使擁有房地產權利?
黑楊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