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OR】
旅遊時買紀念品就好像買一個回憶。
設計師鄧達智不花分毫,去到哪裏執到哪裏,一顆顆漂亮的石頭點綴了古色古香的屏山祖屋,紅的是非洲拾回來的,造型古怪的是以色列沙漠的產物,石頭就是一頁遊記,望着它就好像再出走一次。
記者:黃碧珊 攝影:謝榮耀
鄧達智在英國倫敦畢業回港前,跟朋友到以色列Negev沙漠遠足一星期,已經是30年前的事,「沿途在綠洲附近也看到很多形態獨特的石頭,全程共拾了約20公斤石頭回耶路撒冷,最終也寄了一個裝滿石頭的生果箱回香港。」
他拿着一塊塊褐啡色,有的像山谷,有的像懸崖、峻嶺的石頭說:「這塊看似古代短武器,又像我畫設計圖的半邊臉模特兒。」只要加上一點想像力,它們可是各式各樣的東西––一年出門逾30次、去過約50個國家、儲了約400件石塊的鄧達智,幾乎一拿起石頭就可將它的出處及旅程中的經歷說出,他說:「這是快樂享受的回憶。」
他特別鍾情石頭,因為他在元朗屏山坑頭村的祖屋出世及成長,是元朗屏山鄧氏第26代後人。「從小就是在麻石的地面及門檻上玩,在祖父留下來裝有雲石的酸枝書枱上做功課,牆上也掛有以雲石作畫的酸枝裝飾。」來自天然的石頭與鄧達智就此結緣,即使去旅行,也不忘把合眼緣的石頭帶回家。樓高約30呎的鄧氏祖屋,四處也看到石頭的蹤影。一進入這間被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10年評為三級私人建築物的鄧氏祖屋,以麻石搭成的爐灶位,上面安裝瓷器洗手盆,旁邊放滿了大小各異的石頭,「這盆是去年4月在肯亞Masai拾的,Masai人身短腳長,身形比例好看極了。」幾十粒每粒像指頭大小的石,就放在一個玻璃盆上,有些是珊瑚紅、有些是瑪瑙黃,色彩豐富,彷彿看見Masai人在草原的泥屋中生活。
河床小石憶起亡姊
最喜歡的一塊是放在進入內廳大門前約十吋闊的石頭,鄧達智跟我說,是旅行家朋友周永傑10年前送的,「石頭中間像有一條白線分割上下兩部份,一邊看是中國山水,將它倒轉過來則是西方峽谷。」最有紀念價值的卻是數年前在英國南部Suffolk所拾的,「三姊夫60大壽,兩個姨甥女與丈夫、弟弟及弟婦等,一共廿人在Suffolk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生日會。」他的三姊因癌病離世,三姊夫及姨甥女都留在歐洲生活,一家人平常靠電郵及電話聯絡;每次看到這幾塊都是在河道拾回來,但外形、大小及顏色都不盡一樣的石頭,就好像一家人平日各有各的生活,但各有不同的歷練,卻始終是源自一處。